許多家長可能會說:這也沒什麼難的。孩子考上大學,讓孩子住校分居,問題不就解了嗎?
沒錯。可要是再早一些,在上初中時就讓孩子住校,許多家長就難以做到了。
黃媽媽深知其理,在女兒上初中時就特意安排女兒住校,每周回家一次,使女兒小小的就從家長的羽翼下走了出來。剛開始女兒還很不習慣,晚上想媽媽時忍不住還會流眼淚,做家長的心裏哪有不糾結的,可為了讓孩子能早早自立,也隻能忍痛割愛。剛開始幾周,他們還跑到學校去看一看,以後就很少再去了。
許多家長可能不解: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讓孩子離家住校,這是不是也有些太超前了?
下麵的教子事例相信一定能幫助人們提高認識。
李開複的大哥李開寧從美國杜蘭大學博士畢業後,成為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一名科研人員。1971年11月,闊別台灣9年已經36歲的大哥帶嫂子一起回家探親。看到台灣還是背背手、木偶式應試教育環境,於是便有了讓小弟到美國學習的想法。母親剛開始猶如割自己身上的肉一般,極不情願。可冷靜下來想想,美國有著先進的教育理念,早一天讓孩子到美國受教育就可以早一天受益,那裏畢竟培養了許多了不起的人。於是1973年11月,12歲的李開複小學畢業後便移民至美國。母親陪了半年就回去了,李開複從此就過上了遠離台灣、遠離父母和五個姐姐的生活。
讓家長和哥嫂感到驚奇的是,李開複來美國不到一年便忽然間長大了。在台灣李開複是典型的“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挑肥揀瘦。現在早上起床不僅自己把被子疊整齊,還下樓給哥哥嫂嫂做早餐。美國人的早餐很簡單,衝杯牛奶,倒杯果汁,吃片麵包。吃完早餐後,他還把碗洗幹淨擺好。不僅如此,夏天的時候,每到周末,他都推著割草機幫助割草。“小皇帝”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小男子漢。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理解。李開複在台灣的時候,雖然有些事情需要靠他自己去獨立解決。如在他統率外甥、外甥女一起玩耍的時候,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比如在做算術題、寫作文遇到問題,都是由他來解決。可大的背景還是依附在父母的手掌心中,要靠父母和家人去解決。這樣在能力培養中就會存在一大軟肋。如生活起居上整個都由母親一手包辦,從而養成了“小皇帝”的壞毛病。
離家到美國後,大的背景首先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生活在家長的手掌心中,現在父母遠在千萬裏之外。哥嫂雖然近在眼前,可他們每天都是早出晚歸,都有自己的工作,所留下的巨大空白就隻有靠他自己用雙手去填補了。這樣在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麵,他就要更多地靠他自己。不僅如此,他的自主性也會隨之更進一步加強,以前在父母的羽翼下,學習、生活中有許多事難免要聽家長的話,有時甚至要屈從家長的權威。可現在是天高皇帝遠,哥嫂雖然是監護人,可顯然一是管得少了,二則會更多地尊重他的自主性,這樣李開複不僅要更多地靠自己,同時還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這對他能力成長都非常有利。李開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忽然間長大了。
早離家的孩子早成人的道理也就在這裏。
“對於自己的變化,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似乎我的潛意識裏就知道,離開家長溫暖的嗬護,我就必須擺脫原來的懶散狀態。我的內心裏似乎有一種感覺,沒有父母在,一切就真的要靠自己了。”李開複回憶道。
小美敏離家住校也是小升初時。所不同的是,一個把孩子送到了幾十公裏之外,一個把孩子送到大西洋彼岸,送到了千萬裏之外。父母都要忍受割肉之痛,可為了能讓孩子早早走向自立,培養孩子成才隻得忍小痛而施大愛。
初中三年下來,小美敏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主見、有計劃,獨立而行。這為她能夠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進一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不隻是黃媽媽認識到了這些,許多好孩子家長也都認識到了一步步放飛手中小鳥逐步培養孩子自立能力的重要性。
這些“狠心”的家長都收獲到了豐碩的回報。說白了,一步步放飛手中小鳥的過程也就是一步步給孩子心理斷奶的過程,孩子在這一過程自立能力也在不斷地得到強化,各項能力自然也就會隨之步步增強。與還沒有斷奶的孩子能力完全就不在一個等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