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疑問是,傳統電信運營的模式走得是規模經濟,現有的19張牌照已然形成了僧多肉少的局麵。據了解,目前運營商按7折左右價格將短信、流量資費“批發”給虛擬運營商,這個價格與現行運營商資費大致相同。一方麵是用戶下調資費的期待;另一方麵是難以壓縮的資費成本,麵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虛擬運營商靠什麼盈利?
對此,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表示,未來的手機將成為集合在線購物、手機辦公、遊戲等多種服務的應用終端。進行跨界融合和業務創新,形成自己的利潤池和盈利模式,是虛擬運營商未來的方向。
事實上,獲得牌照的虛擬運營商正摩拳擦掌,醞釀推出新型服務模式。通過子公司萬網誌成獲得牌照的阿裏巴巴將與阿裏雲手機、手機淘寶、天貓等平台進行結合,推出更便於手機購物的服務;國美將分別對語音、數據以及家庭影音部分服務進行命名,致力於給消費者提供智能影音“一站式”購物解決方案。
這意味著,虛擬運營商的盈利主要是通過跨界整合服務做電信的增量而非存量市場。而這恰恰是互聯網服務模式對電信服務模式最好的互補。
製造業
互聯網是製造業的升級良藥麼?這是最近一個月記者與一些製造業企業負責人交流的一個話題。他們的答案莫衷一是,有讚賞,有觀望,也有質疑。而討論的也是目前比較熱門幾個標杆:小米、海爾和樂視。
關於小米有這樣一個段子,“當初網友跟小米開玩笑,PS出來一個‘小米豆漿機’的圖片來,後來雷軍發微博說沒想到九陽的老板當真了,真找來要一起做豆漿機,搞得雷軍滿頭大汗,隻好問大家需要啥功能,到底做還是不做。過了幾天,九陽的股價迅猛漲停”。
那麼靠譜的分析是什麼,曾就互聯網模式多方取經的萬科總裁鬱亮表示,小米在用互聯網方式創造出以前無法想象的高性價比產品,即小米采用“平進平出”定價原則,不賺原材料、零部件等硬件的錢,而是首先用硬件爭取消費者,再建立平台,再在軟件與互聯網應用中開展增值服務。當然,這也是馮侖所推崇的“簡單極致的產品路線以及它的粉絲經濟”。
相較而言,樂視則把這種路徑成功地由手機複製到了電視上。在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奧維谘詢(AVC)發布的數據顯示。樂視的S50在上市的首個月中,銷量6.8萬台領跑,在50寸尺寸平板電視產品集團中,把海信、創維、長虹、TCL等品牌遠遠摔在後邊。不過,樂視CEO賈躍亭在“粉絲經濟”上還有一個更大的布局——電視隻是開始,生態必須搭建,這才代表未來。
樂視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從電視製造中的每一個最小的部件,再到電視送到用戶手裏後所播放的內容,樂視都可以控製,從而幫助用戶可以有更好的體驗。它所完成的是一個電視產業鏈上完整的閉環。
“他們的硬件售完,服務即止,我們是用戶服務剛剛開始”,賈躍亭早就對樂視的電視做出了這樣的定義。樂視正是基於這個理論所打造了“平台+內容+終端+應用”的四重盈利模式。也正是基於此,超低價的硬件終端,所形成的邊際成本才可能被多維度的盈利方式所分攤,進而盈利。
當然,對於這種模式唱衰的一種聲音認為,在整個電視大盤中,樂視和小米的份額還太小。2013年中國電視機銷量約為5000萬台,而聯網電視則達到2600萬台,小米和樂視加在一起還不到2%。產業的迭代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