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一直努力學習的馮侖,對萬通地產的發展也有計劃:“研究了(互聯網)以後我們已經有相應的辦法了,我們得建立一個互聯網時代的,虛擬開發商的平台,我們的目標是商業開發商自由主義業者,用最低價錢滿足所有人居住的需要和大家在生活當中的便利性,我們對於未來的創新充滿了期待,整個春節假期所有的團隊都撲在上麵,就是要在3月份推出這些東西”。
看來,三月份的地產業一定會刮起一股互聯網改造的“春風”。
媒體
2014年的陽曆第一天,《新聞晚報》宣布停刊,休刊啟事邊上同時發出了新媒體招聘廣告。6天後,傳媒大佬黎瑞剛宣布重回上海文廣,主持集團的改革——這次文廣的改革,成立了兩個小組,一是改革領導小組,由徐麟部長擔任組長,黎擔任副組長;下設一個改革工作小組,黎任工作小組組長。在新年講話上,黎提到了五個關鍵詞:戰略性整合、產品創新、新媒體、價值觀和整體上市。
在數字經濟的衝擊下,傳統媒體日益困頓。傳統媒體人都在各自尋出路,有的進入了新媒體,還有一些在堅守。相較之下,《創業家》雜誌創始人牛文文的轉型則超前、路徑清晰:在他眼裏,媒體植入互聯網基因,就是媒介轉型。做一本雜誌,同樣可以這個思路去做,即內容產品化、產品服務化、服務眾包化。
內容產品化。媒介的內容其實是很難重複生產的,比如說今天報道這個事件,明天要報道另外一個事件時,需要重頭來過。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抑或視頻,都是重新生產。互聯網的產品思維其實就是: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互聯網追求的是規模效應,無法重複的事情,在互聯網上很難形成規模。
產品服務化。向讀者提供服務。在這個環節中,媒體的讀者變成了服務的用戶,並且,構建起了包括弱關係到強關係的用戶關係。
服務眾包化。牛文文認為,對於《創業家》來說,眾包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聘請外來的創業導師;二是創業者對創業者的服務。有些早先從黑馬係列服務中脫穎而出取得一定成就的創業者,本身就可以回來成為後來者的創業導師。這是典型的整合他人服務他人的做法。
當然,牛文文的路徑複製的可能性有多大,還少有人嚐試。不過,按照智慧雲傳媒創始人陳雪頻的理解,“在考慮媒體方向在哪裏前要回答一個問題:媒體的本質是什麼?我的理解是:媒體首先是一種信息傳達的中介,其次是一種價值觀彙聚的載體。從媒體本質上去分析媒體未來的走向,可能會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楚”。這話說得挺接地氣。
電信
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成熟不僅僅在改變互聯網產業本身,也加速了電信運營商企業的轉型。
在移動互聯網的趨勢下,通信行業已被分割為兩大業務形態:電信業務和在線業務,電信服務是指固定和移動語音業務和SMS、MMS業務。在線業務又叫OTT業務(OTT是“Over The Top ”的縮寫,是指基於開放互聯網的服務,OTT企業是指供OTT業務的企業),是指VoIP、對等間、社交網絡、電子郵件、即時消息傳遞、博客、論壇及wikis等業務。雖然傳統的通信服務在中國相對飽和市場上還是呈現出總體增長,但傳統電信運營商的話務MOU或是SMS和MMS都呈下除趨勢,而OTT通信業務(如微信、微博等業務)卻是呈現爆發性的增長,增值業務和連接收入的增長卻未能抵消電信運營商總體收入增長乏力的趨勢。
對於這種趨勢,一方麵傳統運營商嚴陣以待。中國移動總裁李躍表示,傳統電信運營商業務正在受到猛烈衝擊,尤其是OTT企業對傳統運營商的擠壓非常明顯,這些業務使得運營商原來的短信、話音、甚至包括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了很大挑戰。比如騰訊QQ占用運營商信令資源非常大,原來的一些機製不太適合傳統運營商的網絡設計。可以發現三大電信運營商為了應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特別是OTT企業的挑戰,都提出了相應的戰略策略和戰術執行。另一方麵,在第二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企業(即“虛擬運營商”)牌照發放後,目前市場上已經有19張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