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我們說“不”的,且莫說是幼小的孩子,即便是成人也往往難以做到;當你教會孩子如何說“不”時,也教會了他如何在未來的日子保護自己,並忠於自己的心靈。
雞蛋,還是咖啡豆?
有一個孩子對父親抱怨他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麼艱難。他不知該如何應付生活,甚至想要自暴自棄了。他已厭倦抗爭和奮鬥,好像一個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就又出現了。
父親看到了這一情況,就把他帶進廚房。他先往三隻鍋裏倒入一些水,然後把它們放在旺火上燒。不久鍋裏的水燒開了。他往一隻鍋裏放些胡蘿卜,第二隻鍋裏放一個雞蛋,最後一隻鍋裏放入碾成粉末狀的咖啡豆。他將它們浸入開水中煮,一句話也沒有說。
孩子咂咂嘴,不耐煩地等待著,納悶父親在做什麼。大約20分鍾後,他把火閉了,把胡蘿卜撈出來放入一個碗內,把雞蛋撈出來放入另一個碗內,然後又把咖啡舀到一個杯子裏。做完這些後,他才轉過身問孩子,“親愛的,你看見什麼了?”“胡蘿卜、雞蛋和咖啡。”,他回答。
他讓孩子靠近些並讓他用手摸摸胡蘿卜。他摸了摸,注意到它們變軟了。父親又讓孩子拿一隻雞蛋並打破它。將殼剝掉後,他看到了是個煮熟的雞蛋。最後,他讓他喝了咖啡。品嚐到香濃的咖啡,孩子笑了。他問道:“爸爸,這意味著什麼?”
父親說,這三樣東西麵臨同樣的逆境——煮沸的開水,但其反應各不相同。胡蘿卜入鍋之前是強壯的,結實的,毫不示弱;但進入開水之後,它變軟了,變弱了。雞蛋原來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殼保護著它呈液體的內髒。但是經開水一煮,它的內髒變硬了。而粉狀咖啡豆則很獨特,進入沸水之後,它們徹底改變了水。“哪個是你呢?”他問孩子。“當逆境找上門來時,你該如何反應?你是胡蘿卜,是雞蛋,還是咖啡豆?”
教子點滴
幾乎所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當他們出生時,什麼也不是,可塑性非常強。經過環境的教化和熏陶,他們可能轉變成“胡蘿卜”、“雞蛋”或是“咖啡豆”。作為引導者,父母應該教會孩子一些麵對世界的方式和理念,對世界不是屈服,也不是敵對和反抗,而是在交融中發揮自己的能量,改變世界的一角。讓他們能與這個世界交融,像咖啡豆一樣,散發出自己的香味;而不是像胡蘿卜一樣,外強中幹,輕易地被環境所左右;也不是像雞蛋一樣,背負一層硬硬的外殼,擺出一幅“我不與世界合作”的架子。
孩子可能不會更成功,但是會比我們更幸福。
播種習慣,收獲命運
美國總統中,縱使是脾氣最好的林肯也會發脾氣。有一次,林肯就因為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小男孩總是在玩一個很愚蠢的遊戲。
小男孩不服氣地說:“您幹嗎為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斥責我?”
“但是,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了。”林肯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教子點滴
給孩子一些好習慣,就是成功地教育了他。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猶如軌道,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要是壞習慣,可能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
而且,好習慣和壞習慣常常是在小時候養成的。小的時候對於習慣的培養嚴格一些,長大後孩子會發現收益很多。在這一點上,父母不能拖延和姑息。
播種習慣,收獲命運。孩子命好,不如他習慣好。
給孩子哪一把鑰匙
2001年5月,美國內華達州的麥迪遜中學在入學考試時出了這麼一個題目:比爾·蓋茨的辦公桌上有五隻帶鎖的抽屜,分別貼著財富、興趣、幸福、榮譽、成功五個標簽,蓋茨總是隻帶一把鑰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鎖在抽屜裏,請問蓋茨帶的是哪一把鑰匙?其他的四把鎖在哪一隻或哪幾隻抽屜裏?
一位剛移民美國的中國學生,恰巧趕上這場考試,看到這個題後,一下慌了手腳,因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語文題還是一道數學題。考試結束,他去問他的擔保人,也就是該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訴他,那是一道智能測試題,內容不在書本上,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師有權根據他的觀點給一個分數。
中國學生在這道九分的題上得了五分。老師認為,他沒答一個字,至少說明他是誠實的,憑這一點應該給一半以上的分數。讓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這個題目,卻僅得了一分。同桌的答案是,蓋茨帶的是財富抽屜上的鑰匙,其他的鑰匙都鎖在這隻抽屜裏。
後來,這道題通過E-mail被發回中國。這位學生在郵件中對同學說,現在我已知道蓋茨帶的是哪一把鑰匙,凡是回答這把鑰匙的,都得到了這位大富豪的肯定和讚賞,你們是否願意測試一下,說不定從中還會得到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