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給父母的忠告(5)(1 / 3)

今天,父親的6個孩子中有5個就住在距離他幾裏的地方。他們各自成家,養兒育女,並且選擇與他相同的生活方式——專心務農。也許是受到父親在夜間巡邏時給我的啟發吧。我選擇了與其他兄弟姐妹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我投身教育界,在大學擔任教授,並且出版了幾本著作。著作內容是探討在童年時發展自我肯定的重要性,我希望借此提供個人心得給時下的父親做個參考,我也將從父親那兒學到的價值觀,加上我個人的領悟,灌輸給我女兒。我相信,上一代的智慧會是下一會最寶貴的無形資產。

教子點滴

不同的家庭類型往往有著不同的教育效果。如父母的文化素質、思想行為素質較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綜合素質較高,比同齡人有更豐富的知識結構,在周圍同學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很強的號召力。這其中,父母的影響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每一個父母都有責任幫助兒女接受一整套他們賴以立身處世的牢固的社會準則。這就是說要教育他們尊重別人的權利和意見,要尊敬師長,遵守法律。要使他們接受這樣的準則,最好的辦法是身教。在家中聽不到笑聲,看不到愛的青少年會難得開口一笑,難得去愛別人。

你走你的,我想法兒跟上你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羞於讓別人看見我和父親在一起。我的父親身材矮小,腿上有嚴重的殘疾。

當我們一起走路時,他總是挽著我以保持身體平衡。這時總招來一些異樣的目光,令我無地自容。可是如果他注意到了這些,不管他內心多麼痛苦,也從不表現出來。走路時,我們很難相互協調起來,他的步子慢慢騰騰,我的步子焦躁不安。一路上我們交談得很少。所以每次出行前,他總是說:“你走你的,我想法兒跟上你。”

我們常常需要往返於從家到父親上班乘坐的地鐵站的那段路上。他即使有病也會堅持上班,哪怕天氣惡劣。他幾乎從未誤過一天工,就是在別人不能去的情況下,他也要設法去上班。

每當冰封大地,雪花飄飄的時候,若是沒有幫助,他簡直舉步維艱。每當此時,我或我的姐妹們就用兒童雪橇把他拉過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街道。一直送他到地鐵的入口處。一到那兒,他便手抓扶手一直走到底下的台階時才放開手,因為那裏通道的空氣暖和些,地麵上沒有結冰。到了曼哈頓,地鐵站就在他辦公樓的地下一層,我們在布魯克林接他回家之前他無須再走出樓來。

如今每當我想起這些,我驚歎一個成年男子要經受住這種侮辱和壓力得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我歎服他竟然能夠做到這一點,不帶任何痛苦,沒有絲毫抱怨。他從不說自己可憐。也從不嫉妒別人的幸運和能力。他所期望的是人們“善良的心”。

如今我已經長大成人,我明白了善良的心是評價人的恰當的標準。盡管我仍不很清楚它的確切涵義,但是我卻知道我有缺乏善心的時候。雖然父親不能參加許多活動,但他仍然設法以某種方式參與進來。當一個地方棒球隊發現缺少一個領隊時,他便作了領隊。因為他是個棒球迷,有豐富的棒球知識,他過去常帶我去埃比茨棒球場觀看布魯克林的鬼精靈隊的比賽。他喜歡參加舞會和晚會,樂意坐著看。

記得有一次的海邊晚會上,有人打架,動了拳頭,推推搡搡。他不甘於坐在那裏當觀眾,但又無法在鬆軟的沙地上自己站起來。於是,失望之下,他吼了起來:“誰想坐下和我打?”沒有人響應。但是第二天,人們都取笑他說比賽還沒開始,拳擊手就被勸認輸,這還是頭一次看見。

現在我知道一些事情他是通過我——他惟一的兒子來做的。當我打球時(盡管我打得很差),他也在“打球”。當我參加海軍時,他也“參加”。當我回家休假時,他一定要讓我去他的辦公室,在介紹我時,他真真切切驕傲地說:“這是我兒子,但也是我自己。假如事情不是這樣的話,我也會去參軍的。”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許多年了,但是我時常想起他。我不知道他是否意識到我曾經不願意讓人看到和他走在一起的心理。假如他知道這一切,我現在感到很遺憾,因為我從沒告訴過他我是多麼愧疚、多麼不孝、多麼悔恨。每當我為一些瑣事而抱怨時,為別人的好運而妒忌時,為我自己缺乏“善心”而後悔時,我就會想起我的父親。

此時,我會挽著他的胳膊保持身體平衡,並且說:“你走你的,我想法兒跟上你。”

教子點滴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是把自己完成不了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而這樣也給了孩子以莫大的壓力。“望子成龍”中包含著許許多多父母複雜的心理因素。父母也應該好好地問一下自己:我為什麼會“望子成龍”,除了愛他(她)之外還有什麼?是不是有些自己的因素。將這些因素排除,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也是很好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