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走近孩子(3)(2 / 3)

教養孩子的過程,是對人生的一次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體會了為人父母的艱辛和歡樂,從孩子那裏,我們學會的不僅僅是愛,還有生活的樂趣……

破碎的安琪兒

砰!一聲玻璃打碎的聲音,伴著一個小女孩懊惱的叫喊,回聲從樓上臥室的天花板往下反射鑽進我的耳朵。

我三步並作兩步跨上樓梯,一看,陶製的安琪兒已變成一堆碎片;擺設架變成一攤散木頭;7歲的女兒艾瑞卡和她的朋友傑茜,都是一臉“不是我”的表情。

打碎的雕像是艾瑞卡9歲的姐姐安德麗的,當時她不在家。安德麗的一套安琪兒是9隻分大小等級的描繪精致的陶製娃娃,標著從1到9的數字。每一個都是祖父母在她每年生日時送的禮物。

這套珍貴的禮物現在已粉身碎骨了,有的碎片在裝飾織物上,有的散開在地板上。

我知道好嬉鬧的艾瑞卡和她同樣精力旺盛的朋友傑茜都非常淘氣,馬上厲聲查問:“怎麼回事?”

隻得到簡短而零星的解釋,我開始用懷疑的口吻盯著“審訊”。

看來,細節是永遠也別想完全搞清楚,但主要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傑茜爬到大床上蹦跳震動了床頂板,再碰到放在牆上的擺設架,雕像因此翻落。

那天下午安德麗回家了,我用盡量平靜的口吻告訴她安琪兒被打碎的事,正準備著為兩個闖禍的孩子說幾句好話,使我吃驚的是,她第一句話是:“傑茜沒事吧?有沒有傷著?”

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一個9歲的孩子能有如此的同情和寬容的心。

我既為女兒安德麗感到驕傲,又為自己嚴厲追究兩個孩子的態度感到慚愧。我的丈夫用了大量的萬能膠,辛辛苦苦地把碎片粘起來,整整一個星期,總算把9個安琪兒勉強還了原,隻是5號安琪兒因原來的碎片太小而無法粘妥,有許多明顯的縫隙和缺損。

後來,傑茜的媽媽提出要賠償5號安琪兒,但我拒絕了。因為破碎的安琪兒是安德麗天性善良、胸懷寬闊的象征,我沒有理由去損傷這份美。

幾年後,祖父母重新送了5號安琪兒作為補償,但我仍然不敢扔掉原來的。這對我,已經成為一個紀念品。

安德麗現在已將安琪兒從1號到16號,成為收集完整的一套。其中有兩個5號,一個完整,另一個珍貴。

教子點滴

一個孩子寬大的胸懷,善良的天性是世界上最美的,是一種接近於天堂的、聖潔的美。相反,我們成年人卻容易因為一點小小的利益爾虞我詐,互相算計。由於雙眼緊盯利益太久了,令我們變得近視。

喚醒心中一點純真,這世界上還有許多更寶貴的東西,它們才是心中真正的鑽石。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明白。

盡早教會孩子勤勞

憑借自己在政治及人生方麵的信條:“我該怎麼做”,而為世人所知曉的愛華德·科克,任紐約市市長一職曾經曆了20年的曲曲折折、風風雨雨。不過,科克卻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紐約市和紐華克的貧民窟中長大的。他的父親路易斯·科克是一個猶太和波蘭移民的混血兒,從未真正掌握好英文。在移居到美國之前,他從一個小商販開始創業,隨後開了一家毛皮加工的小店鋪,但是生意從未興隆和發達過,到經濟大蕭條開始時,小店鋪不得不被迫永久性地關閉了。盡管以社會的標準來衡量,他幾乎沒有什麼成功可言,但身為父親的他,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堅韌、自製、勇氣以及付出的品格,讓他明白了它們的真正內涵。

十幾年以後,在《市民科克傳》中,愛華德回憶道:

我們從布魯克斯搬家的時候,我剛7歲,我的世界似乎又從頭開始一樣,之後我又多了一個妹妹,一個夥伴,一個在同一間屋子裏生活的家庭新成員。那時我一定和父親的感覺一樣,簡直要崩潰了,毛皮製造廠也由於經營不下去而被迫倒閉,而他知道自己也隻好淪為他姐夫的一個雇工了。姑父路易斯在紐華克開了一家名叫克魯格爾的舞廳,他給了我父親一份在舞廳保管客人衣帽的工作,但是這個似乎是雪中送炭的幫助並沒有帶給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在通常情況下,我的父親還得幹第二份工作,在曼哈頓一家毛加工廠當一名全天候的工人。有一段時間,我父親還找到了第三份工作,並工作了一段時間。現在我還一直能夠回想起爸爸工作的那段時光:他周末總是工作到淩晨2點半才就寢,平時也是直到午夜才睡,然後第二天早晨4點半就起床,準備乘火車從紐華克到他在紐約的那個工廠上班,或者是趁早趕到,搶在其他求職者前麵,好尋找到另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