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孩子,應該充滿耐心與細心。孩子的世界是多麼的與我們不同,我們不能用成人世界的邏輯和方式來處理,更不能粗暴地麵對這種親情。
白絲與染缸
有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叫肯尼迪,由於他晚年得子,因此對孩子十分寵愛。
小肯尼迪十分調皮可愛,可是,爸爸老肯尼迪卻覺得這個孩子到處惹是生非,擔心他將來會闖禍,不能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名“上層人士”。
有一天,老肯尼迪帶著兒子經過一家被自己收購的染絲廠,看見工人把一縷一縷潔白的絲丟進染缸裏,白絲立即變了顏色。老肯尼迪非常感慨地說:“白絲本來是多麼純潔呀,可是丟到黃色的染缸裏,就變成黃色;丟到綠色的染缸裏就變成綠色。我們每個人在一出生的時候不也是都一樣的嗎?但因為後天處在不同的環境,受到不同的影響,就變得形形色色,成為各種各樣的人了。”
聰明的小肯尼迪聽了,仿佛若有所思。漸漸地,他不再到處惹是生非了,而是專心於自己感興趣領域的學習。
老肯尼迪驚喜地看到兒子的變化,他不再對孩子的未來擔心了,也不再打擊自己孩子,隻是在他闖禍後,對他講明事情的結果,並告訴他是他錯了,他可以避免這些失誤。孩子的錯誤越來越少,變得十分懂事,多年後,小肯尼迪成為當地最著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
教子點滴
每一個天真無邪的兒童都是一縷純潔的白絲,而環境則是一個大染缸,好的環境就像一個色彩明朗的染缸,染出來的絲明豔耀眼;不好的環境卻像一個色彩陰暗的染缸,染出來的絲黯淡無光。遺憾的是,絲一經染過,再怎麼洗也不能恢複本色了。
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的,身處環境的好壞,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首先對孩子實施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別人,對孩子發生持久性影響的也是父母而不是別人。孩子最早獲得的一切觀點、知識、能力都是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人教給的;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風、習慣也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
無數實踐證明了,家庭最早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能攀登多高,能走多遠。
孩子總是把父母當作自己最堅實的後盾,而且是一座非常有力、永遠不會倒塌的後盾。
第一名和最後一名
現在珍妮去練習跳舞,她已經不再哭了。在上課之前她都會開心地和同學們在操場上玩一會兒遊戲或去跳遠的沙坑那裏練習一下跳遠。她的情緒一直挺好,隻是在我離開教室前,她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囑咐:“媽媽,一會兒下課第一個進來,好不好?不要去父母休息室,那樣會很慢。進來的時候你要排在第一名,排在貝蒂媽媽的前麵。”
我笑了笑,問她:“那我第二名進來可以嗎?”
珍妮想了想說:“也可以。”
那我再問:“第三名呢或者第四名呢?我盡量第一個進來,但不敢保證是第一名,不過我可以保證不做最後一個進來的媽媽可以嗎?”
珍妮覺得合理,欣然同意。結果下課我是第四個進去的父母,珍妮見到我很高興地告訴我今天蓋姬老師表揚她了。回家的路上珍妮又有點沮喪和感慨地說:“媽媽,你知道嗎?現在老師不是表揚我最多了!”
我問:“是嗎?那老師現在表揚誰最多呢?”
珍妮回答:“現在老師經常表揚貝蒂和安吉了,表揚我第三多了。”
我認真地告訴珍妮:“其實跳舞就跟媽媽進教室一樣,如果第一個進來當然很好,但第二名和第三名也不錯,隻要不是最後一個進來的媽媽就行了。而珍妮跳舞也是這樣,能被老師經常表揚或者做示範當然是件高興的事情,但跳第二名、第三名也很不錯,隻要盡量別讓蓋姬老師批評就可以了。珍妮來學跳舞是因為喜歡跳舞,而不是因為蓋姬老師的表揚對嗎?隻要你每次都努力了,表不表揚示不示範都沒關係的,跳得開心最重要。即使蓋姬老師批評你了,你也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你終於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裏了,把它改正了,你就又進步了,蓋姬老師就會又表揚你,對嗎?”珍妮釋然了。
教子點滴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好的,聽到別人的讚揚和認可,這種快樂和自豪是無與倫比的。但孩子的學習並非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這種虛榮心,絕大多數的孩子,他們做不到最好。但並非他們不想做到最好,其實,即使你對他們不做任何要求,甚至告訴他們隻要不做最後一名就可以,孩子也會努力爭第一的,因為他們天生就有好勝心,喜歡和別人“攀比”。孩子天生就有好勝心,也是很想爭第一的。
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當孩子得不到第一的時候如何緩解他的失落,如何調整好他的心理,讓他勇敢地去麵對挫折。父母要讓他明白,學習的過程並非是去超越比他成績好的孩子,而是超越自我去感受學習給他帶來的樂趣。相信這樣的孩子會比整天追追趕趕擔心別人超過他的孩子更容易接近成功。
學習的環境
當傑米9歲的時候,一天早晨,他父親華萊士發現他躺在床上,盯著書架發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