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張遼中伏(1 / 2)

好不容易才擺脫了平民、黃巾賊的身份,與潁川陳氏、東武陽陳氏的合並,更是令文昭躋身於士族行列。

假如此時的文昭,果真不顧一切的大量分發書籍,一定會將那些有深厚底蘊的世族,推向他的對立方。

當然,也可能有不少一心為公的名士,會讚成這種做法,陳旭也能夠得到天下寒士的認同。

然而,得到與失去的相比起來,短時間內卻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沒有來到漢末,陳旭從來不敢想象世家們龐大的能量。

就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好的出生,這才花費了比別人更大的努力,才擁有了今日的一切。

其中的一下艱辛,又有何人知曉?

考慮再三以後,陳旭終究沒有大規模普及教育,也沒有公布被改進的造紙術,以及活字印刷術。

現在的陳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借助世家的能量。公布這些,打破世家壟斷知識的時機,尚未成熟。

普及教育,其實就相當於一次史無前例的革命。自古以來,想要改革都會遇到極其強大的阻力。

哪怕是那些大統一的王朝,都有許許多多因為改革,而觸犯了某些權貴的利益,導致功虧一簣的事跡。

更何況,現在的陳旭還隻是一個小小的諸侯。有些事情,並不是現在的他所能觸及的。一旦稍有不慎,都可能會惹禍上身。

發明活字印刷好麼?好!

普及教育好麼?好!

相信絕大多數人,被問及這兩個問題的時候,都會這麼回答。然而,知道答案是一件事情,但是他們卻不想自己的利益被觸及。

正如戰國時期的秦國一樣,當時的秦國貧窮、落後、而又野蠻。

秦孝公與商鞅為了強國富民,進行了一係列的變法,觸動了秦國老士族的利益。

雖然事實證明,商鞅之法乃富國強民之法,但是那些秦國的舊貴族,仍舊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停阻撓新法的實行。

甚至在秦孝公去世以後,逼死了商鞅、廢除新法,讓秦孝公與商鞅一生的心血,都付諸東流。

若非秦惠文王乃一代雄主,最終全部消滅老貴族,重新使用新法,恐怕也就不會有橫掃六國的大秦了。

那些秦國的老貴族,他們真的不知道秦國新法,對於國家、百姓的好處嗎?絕對知道!

還是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趨,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的利益得到了衝擊,自然會與商鞅成為死敵。

假如文昭真的大肆印刷書籍,打破世族、豪強對於知識的壟斷。他所遭受的阻撓,甚至會遠遠超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這種事情所產生的嚴重後果,絕非現在的陳旭所能承受的。

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並不能一蹴而就。要麼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以春雨潤無聲的方式,慢慢實行。

要麼就隻能等到天下統一,待陳旭徹底掌控國家的軍政大權以後,以雷霆手段強行實施。

削弱世家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複。曆史上曹魏王朝的覆滅,未嚐沒有因為打壓世家,提拔寒門的緣故。

文昭拜托陳紀幫忙,找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士,準備在蒲阪東郊建立起一個書院。

這個書院,不僅要培養陳氏集團的下一代,還會接納不少聰慧的寒門子弟。對於那些寒門子弟,書院更是無償提供書籍。

以前沒有印刷術,所有的書都是手抄本,書籍異常珍貴。那些寒門之人,根本不可能擁有書籍。

文昭雖然暫時不可能普及教育,卻可以先培養一批寒門士子,為後來早作打算。

這一日,陳旭難得有了空閑的時間,在家中閱讀張角遺留下來的‘太平要術’。

‘太平要術’又名‘太平清領書’,是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原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

其卷帙浩繁,內容龐雜。

大抵以奉天法道,順應陰陽五行為宗旨,廣述治世之道,倫理之則,以及長壽成仙、治病養生、通神占驗之術。

其說自成體係,以順天地之法,治政修身,達於天下太平為主旨。有代表下層民眾反對統治者恃強淩弱,主張自食其力,周窮救急的思想。

雖然在文昭看來,其中的內容與很多地方,都有些誇大其詞,乃是無稽之談。不少主張也顯得有些太過理想化,在現實中絕對不可能實現。

然而見識過張裕的本事之後,他才覺得《周易》、占卜之類,倒也並非全都無稽之談。

每當閑暇之時,他都會拿出‘太平要術’,細細閱讀。

不得不說,文昭完全沒有這方麵的天賦,每次看這些書卷都會覺得昏昏欲睡。

文昭正捧著幾卷書打盹,忽然聽見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猛然睜開眼睛,文昭卻發現陳靜急匆匆的跑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