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二章 圖謀陳旭(1 / 2)

陳旭見過司馬朗兩兄弟以後,對他們非常滿意。

先不說司馬懿這個日後的潛力股,單是司馬朗本人,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經過陳旭的邀請,司馬朗欣然同意陳旭的征辟。他們這些世家大族,隻要看好一方諸侯,哪怕對方沒有邀請,他們也會欣然前往投奔。

而且為了家族的利益著想,他們家族中的人才,往往還不會隻投奔一方諸侯。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是世家們生存的手段。家族子弟分開投奔諸侯,隻要其中有一人能得天下,他們的家族都能夠繼續延續下去。

陳旭對於這點,非常清楚。他生怕司馬懿長大以後,投奔其他諸侯,就想要將司馬懿帶在身邊,收作書童,好進行他的養成計劃。

自幼培養,不僅可以培養司馬懿的忠心,還能夠對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改造。

如今的司馬懿,還是一個正義感爆棚的理想少年。性格的可塑性,非常強。

再加上陳旭有自信,哪怕司馬懿日後成長為曆史上的那個人。他也有信心,能夠馴服司馬懿這頭孤狼。

陳旭現在,已經不是前世的那個宅男。在這個時代打拚這麼多年,成為雄踞一方的諸侯以後。他現在無論是心胸,還是氣度,都早已今非昔比。

司馬懿聽說這個名揚天下的雄主,要讓自己當他的書童以後,眼睛頓時就亮了起來。相反,司馬朗聽見陳旭的話,卻是有些猶豫。

天下諸侯,並非隻有陳旭一個。他想讓自己的弟弟長大以後,再去投奔其他的諸侯。隻有這樣,司馬家族才能經久不衰。

但是麵對陳旭的盛情相邀,若是他出言拒絕,卻是有些不知好歹。

畢竟,陳旭身為並州牧,是河內郡實際上的統治者,縱然強行征辟他們兄弟兩人,也沒有絲毫問題。

考慮到現在的司馬家族,家境並不算好。很多家族的產業,都在諸侯討董的時候,毀於一旦。

猶豫了一下,司馬朗終究還是答應了陳旭的要求。

陳旭得到司馬朗兄弟兩人,自然是大喜過望。他將司馬懿收為書童,封司馬朗為太原郡功曹史。

其實以司馬朗的才能,成為一郡太守都沒有絲毫問題。隻是他在並州之中的資曆尚且不夠,就隻能先做一個功曹史了。

陳旭大婚的消息早已傳遍天下,但凡得到邀請的諸侯,都派遣了使者過來。

也許有的人是畏懼並州兵威,曲意奉承;有些人是想要刺探並州虛實;有些人則是真心想要與陳旭結交。

不管怎樣,現在的晉陽城,都已經成為了整個天下矚目的地方。

冀州,鄴城,袁紹看著手中發來的書信,臉色有些陰沉。

這一次並州發來請帖,他身為陳旭名義上的盟友,自然不會不派遣使者過去。和上次一樣,袁紹這次又派遣董昭前往並州。

董昭這次出使,雖然名義上是為了恭賀陳旭成婚。事實上,袁紹卻讓他沿途觀察並州情報。

董昭一路行來,發現以前荒無人煙的並州,居然在陳旭的治理下,變得富庶起來。他所遇到的並州百姓,臉上也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很多遠離水源的地方,也都架滿了水車。

秋收剛過,田地裏的莊稼都已經收割完畢。但是並州的百姓們,仍舊忙碌著耕種。

在董昭看來,忙碌、安定的並州,朝氣蓬勃,如同初升的照樣一般,充滿活力。假以時日,等這個集團積蓄到足夠的實力以後,必定會爆發出強大的力量。

思考到這裏,董昭不敢怠慢,急忙讓隨從,將自己在並州的見聞報了回去,並且發表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惱怒不已的袁紹,將手中的信紙狠狠扔在地上。

沮授默默撿起地上的信紙,看見上麵寫道:“一路行來,隻見並州官吏清廉,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亂世之中,得見如此景象,昭心中震驚不已。”

“反觀冀州,雖然曾經是個人口眾多,無比富庶的州城。然,先有黃巾之亂,致使田地荒廢,民眾流離失所。”

“後明公據冀州,胸懷遠誌,舉義旗、興甲兵,以圖匡扶漢室。然,此正值冀州百廢待興之際,明公卻與幽州公孫瓚,交戰不休。以致田地荒廢,百姓逃逸,士卒厭戰,人心思定。”

“夫一國之強盛,不在於兵鋒,乃在於國之百姓。望明公體恤民力、早息戰亂、招收流民、修生養息。”

“如此一來,以明公之睿智,帳下文武之才能。不消三載,則冀州必定兵精糧足,方能與並州陳文昭相提並論。”

看到這裏,沮授就知道,為什麼袁紹會如此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