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防性格耿直公正,即使在宴會這樣的休閑場所,也保持著威儀。他對於自己子嗣的教導,亦是非常嚴格。
哪怕司馬朗弱冠成人後,對於自己父親司馬防的要求,也是‘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
就連司馬朗這個長兄,都被要求的如此嚴格,更何況司馬懿這個還未成人的少年?
‘長兄如父’,在古時並非玩笑之語。司馬懿膽敢與司馬朗爭辯,就展露出了他過人的膽識。
饒是如此,麵對發怒的司馬朗,他也不敢再出言頂撞。
方才司馬懿的話,不可謂不重。他如此說話,就是變相諷刺,自家兄長貪生怕死,明哲保身。
因此,司馬朗才會勃然大怒。
現在的司馬懿,尚且是個少年,再加上司馬防平日的教導,他這才有些正義感爆棚。至於日後的心機深沉,還未曾在司馬懿身上顯露出來。
司馬朗修養不錯,暴怒之後,深吸了幾口氣,終於將胸中的怒氣散去。他緊緊盯著自己這個頑固的弟弟,臉上露出了無奈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弟弟這麼看他,就是因為當初自己帶著司馬懿,一起逃出了洛陽的事情。
董卓遷天子都城到長安之時,他們的父親司馬防在朝中為官。司馬防為了家眷的安全著想,就讓司馬朗悄悄帶著自己的家眷,準備逃回家鄉。
不曾想,有人向董卓告發司馬朗,說他想要逃跑。
董卓將司馬朗抓來,怒氣勃發地問他:“你和我已去世的兒子同歲,為何要背叛我?”
司馬朗答曰:“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亂中輔助天子,清除了宦官之穢亂,舉薦了許多賢士,這的確是虛心深慮,即將成為複興社稷的治世啊。”
“然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這就是為什麼,我想要逃回家鄉了。”
“望明公能夠有所借鑒,稍加反省深思,那麼明公的名聲,就可像日月一般的榮耀。即使伊尹和周公,也不能與明公相提並論啊。”
司馬朗如此回答董卓,不可謂不高明。
他先是高度讚揚了董卓的功勞,說他能夠複興社稷。使得董卓聽了,欣喜不已。
而後,他又直言不諱的說出董卓治下,無數百姓不顧一切逃跑的緣故。董卓雖然有些殘暴,但是對於自己治下的情況,又怎會不知?
董卓向來對士人不錯,也不會因為司馬朗說了實話,就治罪他。
司馬朗緊接著就告訴董卓:“那些人為什麼逃跑,我也因為這個緣故,才想要逃跑的。”
如此一來,就輕描淡寫回答了董卓的質問。
司馬朗的言下之意,也就是說:“我逃跑不是想要背叛你,而是因為這裏戰亂不斷,生活艱難,我這才跟其他人一樣,想要離開這裏。”
董卓聽到這裏,縱然心中不滿,也不會殺掉司馬朗了。
司馬朗再趁機拍董卓馬屁:“你隻要稍加借鑒、反思,你的名聲,就連伊尹和周公也比不上。”
這句話將董卓和伊尹、周公相提並論,董卓自然是大喜過望。他當時就說道:“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就這樣,司馬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可以說,司馬朗麵對董卓的質問,麵臨隨時都可能身死的局麵。他不但沒有絲毫驚慌,反而能夠憑借寥寥數語,打消董卓的殺意,並且讓董卓對他刮目相待。
司馬朗雖然暫時以托詞哄騙過董卓,卻也知道董卓一定會敗亡。他唯恐自己會被留下,便賄賂董卓身邊的辦事官員,而後偷偷地回到家鄉。
他如此行事,不可謂不機智善辯。
但是在幼小的司馬懿看來,董卓霍亂朝綱,自然是個無惡不赦之人。自家兄長,不但沒有留在洛陽,與董卓作鬥爭,反而委曲求全,刻意奉承董卓。
這不由使得,當是年僅十二歲的司馬懿,心中非常不喜。
“哎!”
看著跪在地上,仍舊有些倔強的弟弟。司馬朗不由在心中,重重的歎息了一聲。
當時司馬朗帶著家人,逃回河內郡的溫縣以後。他認為關東諸侯與西涼軍交戰,必然會殃及溫縣,就勸告族中長輩,離開故鄉,前去投奔鄉裏姻親趙威孫。
奈何父老長輩們都戀舊,不願意跟隨司馬朗離鄉背井。隻有趙谘帶著家屬,和司馬朗一起離開。
後來果真如同司馬朗預料的那樣,數月之後,關東諸州郡起兵數十萬人,大軍都聚集在滎陽及河內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