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科技、人才和教育(1)(2 / 3)

在產業科研方麵,美國企業始終貫徹的一個基本準則是: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有用的”創新。也就是說,美國企業在科研時非常注重從最終用戶的需求出發,研發有針對性、可以被市場接受的產品,沒有哪個企業會脫離市場需求,純粹為了“創新”而創新。我曾經到一所大學做過一個演講,那所大學有個慣例:每個演講者講完後都要給學生留下一句話,這句話將被刻在木牌上作為該校的警句。我當時講的就是“重要的不是創新,而是‘有用的’創新”這句話。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事情比較新,沒有人做過,就一窩蜂都去做它;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應當先了解它能為用戶和企業提供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在高校科研方麵,美國高校奉行的是匿名評審、公私分明的項目審核和成果評價製度。

一個研究者的工作業績既不取決於他的名氣、地位,也不取決於他的人際關係,而是看他的研究成果有沒有科學或技術上的價值。通常,研究者匿名向專家組提交課題或項目申請,專家組用匿名的方式評估其合理性,研究完成後仍由專家組匿名評估研究結果的優劣。我曾有過多年的語音技術研究經曆。美國剛開始研究語音技術時,總是你說你的設計合理,我說我的方案出色,沒有客觀的評估標準,技術的可信度也隨之降低了。這時,美國的一個研究機構就主動要求所有利用該機構經費研究語音技術的人都必須每六個月接受一次該機構的評審,評審時使用的數據對所有研究者保密。在這樣一種客觀的評價機製下,每種技術的優劣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美國的高校科研和產業科研之間有嚴格的界限,研究人員極少從事既為高校科研服務也為企業科研服務的橫向科研工作。在美國高校的研究人員看來,研究就是研究,不能和產品、盈利等商業概念混淆。在美國高校中,每一份科研經費都是非常神聖和嚴肅的,隻能用在相關的項目中。與此同時,教授或學生也可以在研究之餘,從事具體的、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產品開發工作,但類似的工作必須與高校科研劃請界限,隻有這樣才能保證科研工作的質量。

在國家科研方麵,美國的國家實驗室等國家一級的科研機構都有大師級的專家主持製定科研方向和科研課題。在此基礎上,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推動風險高、普通企業無力承擔但具有戰略意義的項目,這些項目所產生的科研成果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商業平台。在這方麵,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Internet的誕生和發展。Internet最早是由美國國防部主持研發的分布式網絡模型。在大範圍普及之前,Internet首先在軍事、科研、教育等機構中取得了人們的認可。隨著美國越來越多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連入Internet,相關的技術和產品也飛快地發展起來。這一切都為Internet在過去十多年中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網絡平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轉移

平滑而高效的科技轉移也是美國獲得科技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工作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研究工作鼓勵冒險不懼怕失敗,鼓勵研究者擁有長遠的目標和規劃,做長期投資;而產品開發工作則更多地考慮眼前的利益,其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滿足客戶的需求。通用電器公司的董事長曾經說過,我們隻有一個使命,即理解我們的顧客,並以比其他公司更快的速度滿足顧客的需要。這其實也是所有科技企業在從事產品開發時都始終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研究機構發展科技,生產部門製造產品,研究人員通常都是“思想家”,而產品開發人員更多的是“實踐家”。這兩類工作和兩種技術人員之間的差別非常明顯,如果我們希望更好地促進研究成果向實際產品的轉移,就必須在保持它們各自特色的基礎上,為它們的協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