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旅美三十載的經驗談
經過20多年的蓬勃發展,中國人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理智、自信、充滿活力的亞洲大國的和平崛起。從2008年相聚北京的奧運之約,到嫦娥一號探月成功,從每年超過1萬億美元的國民儲蓄,到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在這些鼓舞人心的事實當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巨大的市場前景、開明的治國方針以及勤奮、向上、堅持不懈的拚搏精神。
新世紀的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是僅僅像亞洲四小龍那樣在經濟上取得成功,成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還是在成功的基礎上向卓越邁進,全麵接近或超越美國的科技、教育和國民收入水平,成為新的超級強國呢?其實,成功和卓越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隻要我們解決好了科技、人才和教育這三個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中國就有可能在新的世紀裏創造出新的輝煌。
在過去的32年裏,我一共在美國學習、工作和生活了30年。30載的旅美經曆,讓我深深體會到:美國的成功得益於美國良好的科技、人才和教育環境,中國隻有在這幾個方麵虛心向美國學習,才能真正從成功走向卓越。在本文中,我願意結合自己的旅美經曆,與大家一同分享美國在科技、人才和教育發展中取得的成功經驗。
美國的優勢
美國之所以能在20世紀裏一舉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強國,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建立了一個以人才為中心的良性循環機製。
在美國,政府為教育和科研投入了大量經費,不遺餘力地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從教育、科研機構走出的大批人才帶著大量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進入了美國大大小小的企業,幫助企業生產出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在全球化的經濟模式和客戶至上的經營理念指引下,美國企業向全世界的客戶銷售產品,並由此創造出大量的財富;企業和國民的富足也必然導致美國政府收入的增加,這反過來又切實保障了政府對教育和科研事業的持續推動。
由此可見,美國的優勢是全方位的優勢。在美國,一流的教育創造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創造一流的科技。正是有了一流的科技,美國才能在短短的兩百多年裏,從一個移民國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以IT產業為例,1980年代初期,PC機和DOS等操作係統在美國誕生,它們催生了電子表格、字處理等應用形式,這不但使計算機真正成為了人們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幫助IBM、微軟等企業創造出了可觀的財富;隨後,鼠標、圖形用戶界麵、局域網等技術推動了桌麵出版、企業應用等相關領域的發展;1995年到2000年間,HTTP、HTML、SMTP、XML、SOAP等Internet相關技術及瀏覽器、電子郵件等應用為全球IT產業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今天,語音和手寫識別、嵌入式設備、無線網絡、Web服務等一大批先進技術方興未艾,一大批先進的企業正致力於利用這些新技術創造更多的產品和財富。
從1980年至今,每一種新技術的誕生和發展都引發了產業環境、高新企業和IT產品的重大變革,每一次的變革也都有效地擴大了IT產業規模,創造了新的市場機會和新的財富。目前,全球的IT產業已達到了每年2000億美元的規模,而美國憑借其無與倫比的科技力量,始終在IT領域處於領跑者的地位——這顯然應歸功於美國在科技、人才和教育方麵所取得的巨大優勢。
美國的科技優勢
科研體製
科技優勢來源於成功的科研體製。美國的科研體製在產業、高校、國家等不同的層次上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