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代文化史上,有一個以同胞三兄弟組成的獨特群體,因顯赫的文化業績和學術成就而受到人們的仰慕,這就是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被譽為“劉氏三傑”。
劉半農:詩人、學者、戰士劉氏三兄弟是江蘇江陰人,大哥劉半農影響最大。1917年,他應蔡元培之邀去北京大學任教,後又赴英、法留學。1934年因在內蒙古一帶考察,不幸染上回歸熱而辭世,年僅44歲。劉半農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之一,他在《新青年》發表過許多振聾啟聵的文學革命的主張。在橫掃封建意識形態的鬥爭中,他用獨樹一幟的雜文針對封建文化進行了憤怒聲討。劉半農是白話詩開創期的一位早春傳播者,主張新詩應當表達真實情感,並且明白曉暢地寫下了一批詩歌,唱出人間疾苦。他非常注重民歌的文化地位,他的民歌專集《瓦釜集》是中國現代詩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寫的民歌體新詩集。他是我國語言學科的先行者、實驗語音學的奠基人。他的傑作《四聲實驗錄》第一次給四聲以科學的說明,他發明了測算語音樂律的儀器,首倡新式標點符號,首創“她”“它”二字作為代詞,在敦煌學、曆史、民俗、考古、書法、攝影等方麵也頗多建樹。
劉天華:民族藝術的一代宗師劉天華曾隨周少梅、沈肇洲等民樂家學習。1922年,亦應蔡元培之聘,任北大音樂傳習所導師,發起、主持“國樂改進社”,1932年逝世。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劉天華立誌改進國樂,“要使國樂與世界音樂並駕齊驅”。他的筆下產品眾多,《光明行》、《良宵》等等,都是傳誦之作。他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專業二胡學派的奠基人,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正式納入高等音樂教育課程。他還明確了二胡使用國際標準音高定弦法;將四相十品琵琶改革為六相和半音品位,把琵琶變為世界通用音律十二平均律樂器。他也是最早用科學方法整理記錄民族音樂的人,還曾首次用五線譜把梅蘭芳赴美演出的唱腔記錄下來,被梅蘭芳稱譽為“國劇西樂之溝通,辟一坦途”。
劉北茂:獻身音樂的大家劉北茂是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少時受長兄半農影響,接受新文化的啟蒙,而在音樂上得天華指導,能演奏多種民族樂器。1927年,他畢業於燕京大學英文係,先後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教授英國文學。1932年後,為承繼乃兄天華的遺誌,於教學之餘進行二胡創作和演奏,從1942年始,專門從事二胡演奏教育,培養了一代二胡專業人才,並寫有上百首二胡曲。《漢江潮》、《前進操》、《漂泊者之歌》等,表現了民族危難之際的風雲變幻;《歡樂舞曲》、《歡送》、《緬懷》、《流芳曲》等則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一腔熱情。
劉氏兄弟紀念館如今已矗立在江陰市,凡到江陰遊覽的人都能一睹劉氏三傑的輝煌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