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於洪武十三年(1380)廢除丞相製度後,集相權、君權於一身,但以一人之力日理萬機是不堪重負的。於是不得不先設四輔官“協讚政事”,再設殿閣大學士以品級較低的翰林編修、檢討、講讀來協理他批閱奏章,並最終打破了自己親手製定的禁宦官預政的製度。以後“靖難之役”朱棣曾得宦官內助,“即位後專倚宦官”,特別是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置東廠,以宦官提督廠事。此後宦官的權勢日甚一日。當一些識字的老太監死後,小宦官們由於不識字,根本無法勝任禦用圖書、典籍等方麵的工作,所以永樂時,不得不“聽選內官入內教習”小宦官們。朱瞻基繼位後,對藩王臣僚防範很嚴,因而更注意對宦官的培訓,終於在1426年在宮內正式創立“內書堂”,作為培訓宦官的專門場所。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所宦官學校應運而生了。
內書堂隸屬於宦官首腦機關司禮監。掌司是內書堂的實際負責人,學長是掌司的助手。教師的固定編製是四名,均由翰林官員充任。從內書堂結業的宦官,最好的出路是被選派到文書房供職,次一等的出路是被選派擔任宮內教書,負責教習宮女,然而絕大多數是分到十一監、四司、八局,即二十四衙門內供職。
明代內書堂的設置對整個明代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是明代宦官擅權亂政得以達到登峰造極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