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古代的助學製度(1 / 1)

助學製度,是伴隨著漢代官學的興起而出現的。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立五經博士,設置太學,開了統一的中央政府設立官學之先河。

在官學求學的弟子可以免除徭役,還享受政府供給的食宿。漢代的學製和多種措施,均為後代所承襲。

除了官學以外,書院也是給予學生食宿的地方。書院興起於宋代,它或藏於名山,或依山傍水,這種特點決定了它必須向求學者提供食宿。

在清代以前,無論是官學還是書院,僅是向學生提供食宿,尚未發現給予錢財的記載。清朝以來,由於作為貨幣使用的銀子更為通行,開始出現了給銀兩的做法。給予學生的津貼費用,被人們稱之為膏火。這種做法的出現,標誌著延續至清的助學製度有了新的發展。

這種傳統的助學製度,特別是清代以來形成的膏火製,在近代的興學中得到了突出的應用,也同時走完了自己由盛而衰的曆程。

1862年,早期洋務派在北京設立了我國第一所近代學校——京師同文館。但當時是“朝士皆恥言西學”,本該入館的八旗子弟寥寥無幾,於是該館宣布入館者“厚其薪水”,以膏火製吸引學生,此後在洋務派設立的所有學堂,均實行這樣包括膏火製在內的助學製度。這在擴大招生人數、考勤和獎勵等學堂管理方麵具有積極的作用。

1897年,張之洞在湖北設立自強學堂,規定隻給學生夥食和日用品,廢除膏火製,這一項重要變革,標誌著近代新式學堂在學校組織上向名副其實的近代學校邁出了重要一步。經過數十年的思想上和物質上的準備,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宣學堂章程》,該章程規定在全國設立有初等、中等、高等學堂,並有相應的實業、師範在內的統一的學校係統,還規定師範學校的學生可不交學費外,其餘學堂的學生必須交納學費,並廢除膏火製,宣告了中國傳統的助學製度在全國範圍內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