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子(宋淳熙之後始有四子之稱)。
五子——老子、莊子、荀子、揚子(揚雄)、文中子(王通)(見宋王應麟撰《三字經》)。
六子——五子加列子(明嘉靖蘇州顧氏世經堂刊有《六子全書》)。
十二子——墨翟、宋鈃、慎到、惠施、它囂、魏牟、陳仲、史鰌、田駢、鄧析、子思、孟子(《荀子》中有《非十二子篇》)。
說明:
1.“四子”是儒家的幾個最早有著述的聖哲,是《四書》的作者,所以《四書》又稱《四子書》。
2.“五子”的提法見於《三字經》:“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三字經》為宋人所編的童蒙讀物,宋王應麟編,一說宋末區適子編,元明間人有所補充(見《廣東新語》、《訂訛類編》及《邵晉涵詩注》)。宋以前已有“五子”的提法,是用純哲理的觀點為標準選標的人物,配得較雜,時代也貫通周、漢、隋,為什麼不選孟子,因為孟子入經;為什麼不選管、商、申、韓及楊、墨,因為管、商、申、韓依附政法,而楊、墨偏頗;其中加上揚雄,因為揚雄用深玄的哲論輔讚經義;選入王通,因為王通以純學者的姿態講學河汾,為一代師。
其實這些標準都不很明確,王通便曾以《太平十二策》幹隋文帝,不用而去,何嚐不想依附政法?(按“文中子”是王通私諡,撰有《中說》十卷,聚徒講學,頗為朝野所宗仰,唐太宗身邊的兵法家李衛公靖,便是他的弟子,王通固是一代才人,他的影響是深遠的,享年隻33歲。)“五子”加列子為“六子”,列子為莊周所崇奉的人物,《莊子》中對列子加以神化,當然也屬於哲學上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