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順應個性,激發一顆天才心(10)(2 / 3)

例如,有一位母親反省說,她有一個比較小的公司,自己是一位經營業主。有一天中午,正當她收拾完要出去上班時,上小學的兒子從學校回來說“今天我測驗得了100分”,並高高興興地把卷子拿給她看。可是她隻想著怕誤了處理重要工作的時間,便掃了卷子一眼說“好哇”就急急忙忙地走了。從這天以後,孩子與她接觸時的態度就有些疏遠,學習時也顯得不用心。她覺得有些不正常,想來想去便想起了考試分數這件事。“那時我滿腦子想著工作,雖然對孩子說‘好哇’,但隻是敷衍的一句話。”這位母親感到很後悔。

的確,當時孩子一定希望與母親共享得了100分的喜悅,就是由於沒有被予以重視,則不難想像孩子失去了對母親的信賴感和學習的積極性。這樣,雖然僅僅是無視孩子通過努力而取得的學習成果,但給孩子心理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是很大的。

還有些原來不愛學習的孩子,當自己開始主動努力學習並主動幫助媽媽做事的時候,大人無意識地說“哎呀,真少見!”“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這是刮的什麼風”等,在我看來,這樣的母親決不在少數。

有個母親和她女兒一起吃小籠包,心想教育的時機到了,語重心長地說:“女兒,媽媽和你講一句心裏話好嗎?”

女兒聆聽著。

“媽媽越來越感到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之中,算你最笨了。”

在家長剛開始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衛著:“我才不笨呢!”因為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比較強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

隨著家長這些播種的不斷“深入”,孩子漸漸開始相信自己笨了。有的家長數落起自己孩子的缺點就像介紹係列產品似的,逢人就講,不厭其煩。

直到有一天,家長說他笨,老師說他笨,左鄰右舍也說他笨的時候,他就堅信自己笨了。家長終於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預期完全相反的報應。

哈洛克所進行的著名的實驗對此加以了證實。他將兒童分為控製群、讚賞群、責備群、無視群等四個組,連續五天讓他們進行加減運算。第一天四個組的平均得分大體相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鼓勵說“隻要幹就能做好”的那一組成績上升了。而其他組的平均得分幾乎沒有上升,到了第五天就出現很大差距。這種差距的出現,隻是由於讚賞群的孩子認為“自己是受重視的”結果。

父母不要不好意思誇獎孩子,即使是孩子偶然取得好成績時,也應鼓勵說“幹得好”。父母如能為孩子不辜負父母的期待而真誠地感到高興,孩子自己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良好情緒仍表示擔心,則可以叮囑說“你這次隻是由於運氣好,下次要靠實力取得好成績”。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太弱小,在他的人生之中會遇到很多難題,父母應該盡可能地幫助和支持他。每個人都會有失落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失去信心的時候,何況是孩子。隻有讓孩子充滿信心,他才能在未來的人生之中麵對一切挑戰,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信心從何而來,來源於父母有效的誇獎。孩子需要誇獎,需要鼓勵。“誇”不僅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隻有孩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評價事情總有個優良中差之分。孩子得了“優”,父母自然要誇他一番,更增加了他的信心。得“良”“中”,誇獎是必要的,可以找找差距,但重要的依舊是誇。即使很差,也要善於誇獎,不要給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幫孩子找一些原因,關鍵是要找出孩子閃光之處給予誇獎。在這種時候,千萬不能讓孩子失去信心。

美好的東西總是讓人回味無窮。醜陋的東西總是令人膽戰心驚。“誇”可以使被誇者產生美好的心境,從而留下美好的回憶,從此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人生之中會有很多失敗,教育孩子學會麵對失敗,不怕失敗,是非常重要的事。很多時候,因為害怕失敗而失敗了,很多時候,因為不怕失敗反而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