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總想把孩子放在“安全環境”之中。例如,在孩子上學前,媽媽總是檢查孩子帶的東西,說“等一等,我看你是否忘了帶東西”。這可以說是將孩子置於“安全環境”的典型例子。當然告訴孩子不要忘了帶東西是對的,但是為了使孩子真正自立。
雖然讓孩子自己準備齊了上學用的東西,但最後還是由媽媽來檢查,對於孩子來說,因為媽媽給自己檢查就產生了安全感。即孩子產生“最後是由媽媽負責”的依賴,這樣一來孩子永遠也不會從依賴媽媽的心理中擺脫出來。
是失敗的經驗使孩子得到成長。如果因為經常忘了帶東西而傷腦筋,例如就做一個“忘記物品檢驗單”等,要設法讓孩子以自己的判斷和責任去進行處理。如果母親插手進行幫助,則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重視安全的名義下,大人一幹涉孩子的行動,孩子永遠也不知從何入手去提高自立的能力。
不讓孩子麵對小的危險,就不能使其渡過大的危險。如果人一次也不體驗危險性,也就不會產生回避這種危險性的智慧。這或許有些誇張,但是可以說人類的曆史就是反複與這種危險進行鬥爭的曆史。
例如,我們在孩子時經常爬樹,在父母看來這是一種危險,而對孩子來說是有價值的危險。首先,孩子可以看到樹的整體,判斷自己是否能爬上去;如果認為能爬,就會想到下一步的方法,確定從何處往上爬,那個樹枝能否支撐自己的體重,需要確認的項目很多。這樣,當孩子根據自己的印象判斷能夠爬到樹頂時,便決定進行實際爬樹,當然有時也會從樹上掉下來受傷。但是這是由於自己的判斷不得法而產生的失敗,這將成為下一次成功爬樹的反麵經驗。
然而,孩子們最近幾乎沒有得到嚐試這種錯誤的機會,用一句話來說,這就是父母過於保護的結果。這是由於小型家庭化與出生率下降,孩子的人數減少,父母對孩子過於關懷所致。這說明了隻是考慮孩子的“安全”,孩子就不會更早地自立,就不能具有自己處理事務的能力。
例如,在觀察幼兒起立行走階段,可見開始時淨栽跟頭,但是經過幾次吃過苦頭之後,孩子便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平衡,可以一個人行走了。如果父母搶先行動,孩子一摔倒馬上扶起來,反複這樣做結果會如何呢?不僅孩子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走路,而且稍微長大以後一摔倒也不想自己爬起來,磨磨蹭蹭地等著別人來幫忙。
當然沒有必要讓孩子平白無辜地去經受危險,在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培養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自己去克服一定程度危險的機會。甚至,有時讓孩子成為掉落穀底的獅子也是很必要的。
5.應該允許孩子失敗
我們應該懂得:犯錯誤,甚至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關鍵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我們更應該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走極端。有些愛走極端的孩子,甚至用自殘來避免失敗,因為他們害怕不能滿足父母、老師的期望而焦慮甚至恐懼。
一些孩子通過拒絕參加學習來逃避考試,越是這樣,自卑心就越來越膨脹。那些孩子為了給自己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當的理由,他們往往會自我美言,貶低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或攻擊勤奮的人“虛偽”、“愚蠢無知”等。他們會自我安慰:“失敗”標誌著獨樹一幟,標誌著個性強等,借此給自己創造一份虛假的自豪感。
日本本田技術研究所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說:
“不能怕失敗,之所以不能怕失敗,是因為一怕失敗,就什麼也做不成。人在開始做一件新事情時,總是不知道是否會失敗。即使如此,不做也就什麼也不會。”
本田宗一郎先生的這些話,在父母教育孩子時也很有參考作用。孩子想做某種新的事情時,大人比孩子更了解失敗的可能性,便在事前經常說“弄錯了可不行”、“別弄錯了”。但是這樣不但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反而給孩子增加了壓力,使其畏縮不前。而且,孩子會從父母的話中得到“恐怕會失敗”的暗示,反而易於出現失敗。進而,孩子由於過於擔心失敗,認為什麼也不做就不會失敗,因此便失去了做新的事情的積極性,甚至陷入對一切都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
在對失敗的擔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這一點上,從下麵的故事中可以得到很多啟發。
這個孩子得了拒絕上學症,偶爾到學校去也一句話不講,大人便懷疑這個孩子精神脆弱,並對其進行治療。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一句話不說的孩子有一天突然說:“本來我什麼都會,腦子也不笨。可是我在學校一有差錯同學們就嘲笑我。因此,我現在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說”。這些話使醫生感到吃驚。
這就是說,這個孩子沒有神經脆弱等任何病症。不是不會說話,而是因過於擔心大家嘲笑自己的失敗,而躲進自我“沉默”之中,而且,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說,別人就會說“那個孩子像個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