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一生成就的《摔角王》(1 / 1)

用一生成就的《摔角王》

生活

作者:張佳瑋

2008年,56歲的米基·洛克接了一部電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的《摔角王》。

米基·洛克自己大言不慚地說,他接這部戲根本不在乎劇本。“我隻想和達倫合作”,實際上,他根本鄙視這部戲的編劇,“寫這劇本的人,看來不像跟幹這職業的人混過,他連我們的術語都不懂。”阿倫諾夫斯基明白這一點,於是讓洛克重寫了自己所有的台詞。

1952年,洛克出生在紐約一個混雜法國與愛爾蘭血統的家庭。6歲時,他爸爸跟許多不負責任的美國混子一樣,拋妻棄子溜了。洛克的母親改嫁去邁阿密,把孩子們一起帶了去。在邁阿密少年俱樂部,他第一次嚐試練習自衛術,而且定下了誌向:“我要去打拳擊!”

12歲,洛克就打了他第一場業餘拳擊賽;17歲,他參加了140磅中量級比賽,對戰世界最頂級中量級拳手路易斯·羅德裏格斯,被打到腦震蕩;19歲上,他又一次腦震蕩後,醫生警告他至少得休息一年;21歲,他退出了拳擊場,他的業餘拳擊賽紀錄,至此27勝3負。

退出拳擊舞台後,洛克找到了另一片天地。他跟妹妹借了400美元,去紐約學表演,還找到了自己的父親。1979年,他出演斯皮爾伯格的《1941》,從此踏入電影業;之後的故事眾所周知:他演了《體熱》《午餐》。1986年,他34歲,與金·貝辛格主演了《愛你九周半》,從此他聲名大噪,成為1980年代好萊塢電影最迷人的叛逆英雄;1987年,他演了傳奇的《天使心》。很多年後,阿德裏安·萊恩說道:“如果洛克拍完《天使心》後就死掉,他會變成比詹姆斯·迪恩更大的傳奇。”

但洛克心別有所係。1980年代晚期,他寫了自己的第一個劇本,不出意外,這個劇本描述了一段拳擊手生涯。他身上殘留著拳擊場的影子:老舊的更衣室、幽暗的過道、牙套、拳擊手套、鮮血、冷水、嗜血的觀眾們,拳擊鍾聲……他的魅力,部分來自他體內蠢蠢欲動的乖戾,導演艾倫·帕克認為:“與他合作猶如噩夢,因為你不知道他下一步想幹嗎。”的確沒人知道。1991年,洛克39歲了,做了這麼個決定:回到拳擊場,去當個職業拳擊手。

1995年,米基·洛克重新開始演戲,但好萊塢已經快遺忘他了:他年輕時被世界追慕的容貌,被歲月和拳擊損毀。

洛克在80年代有過一段不成功的婚姻,在離開拳壇後又有過一段感情,但與他的電影生涯一樣,顛沛流離。但被拳擊剝奪掉一切後,他卻得以把許多事看得通透。1991年出品的《鐵漢狂奔》,在他看來,隻是“有創意的商品”。他帶著被拳擊損毀的麵容,說道:“我經曆過的一切,讓我變成一個更好、更有趣的演員。我最好的電影,還在前方等著我。”

就在他接拍《摔角王》之前一年,史上最偉大的摔角手之一,克裏斯·班瓦在家裏殺掉自己的妻子和兒子,隨後上吊自殺——在死前,他忍受了無數腦震蕩,用強化劑和止疼片折磨自己,失去了心智。安眠藥、止痛片、用人造關節行走、有超過七十個職業摔角手在五十歲前就死去了。米基·洛克了解這一切,他自己經曆過所有傷痛。

於是在《摔角王》裏,他的表演如有神助——或者,都根本不必演。他重寫了自己的劇本,將他的尊嚴、痛苦、滄桑和被剝奪的一切,盡數展現。

在《摔角王》的結尾,洛克爬上高高的護欄,以生命為賭注,使出招牌的大錘落碎。這是洛克拍攝期間為之痛苦的一招,是毀滅主角一生的慢性自殺。你可以把這一擊,這個結尾,當成洛克的總結。他用這讓人心碎的一擊,致敬了那損毀了他一切的搏擊人生,滿懷著榮耀、尊嚴、痛苦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