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順應個性,激發一顆天才心(2)(3 / 3)

這就是說,對待孩子壞傾向要用強化的否定的方法,對於孩子的正傾向,則要不吝嗇自己的鼓勵、表揚去強化他的自信。鼓勵表揚歡樂的氛圍是培育好孩子所必需的,孩子總是在不斷犯錯中跌跌撞撞地成長起來的,即使在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也應不忘找出點東西表揚他。

總之,為人父母者首先要明了這些教育的基本原則,才不會在教育實踐中離題太遠。

賞識教育:有利於開發孩子潛能

賞識教育法的倡導者周弘的女兒婷婷能夠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千位,許多人都說她是天才,周弘也相信她的智商應該比同齡人高得多。可是,幾次智商測試的結果都在100~110之間,屬於正常範圍。這下,婷婷覺得自己天資平平,有點灰心喪氣。

這時周弘開導婷婷,說:“女兒啊,老爸認為目前的智商測試是低水平的,它隻能測出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等一般智商,根本無法測出人的創造力、悟性、想像力等高級智商。看來你的大腦太靈了,聰明到連智商測試都測不出來。”

婷婷頓時心花怒放,又找到了天才的感覺。所以說,人的精神能量一旦爆發,天賦的火花一旦點燃,潛能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我們應該堅信自己的孩子“行”,哪怕他是一個弱智的孩子,一個有殘疾的孩子!享譽全球的女作家海倫?凱勒不就是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人嗎?

在為一位老畫家慶賀90壽辰的時候,有記者問老畫家:“您的啟蒙老師是誰?”他說:“我的父母。”其實,他的父母隻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但他們從兒子畫第一張畫起就不斷地讚美他、賞識他:“我們家要出大畫家了!”從而,使他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最終獲得了成功。

周弘先生在巡回演講中曾講到過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在一次保齡球大賽中,一位年輕的選手脫穎而出,過五關斬六將,奪得了大賽冠軍。有記者詢問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年輕人微微一笑,指著他的爸爸說:“這得感謝我的父親。他是一位不尋常的父親。每當我出手時,我想到的都是‘全中’。”大家把目光投向他的父親,一位心理學家。父親站起來,緩緩地說:“我認為自信心是孩子的立身之本,為培養兒子的自信,從小就對他進行特殊的訓練。通過看電視,讓他迷上了保齡球,並讓他感到保齡球是一項難度較高的體育項目。而且經常跟兒子說,說不定你能打得好。就這樣,兒子漸漸對保齡球產生了興趣。

“記得我第一次帶他去打保齡球,那是我一個朋友開的保齡球館。我想,為讓兒子找到打球的感覺,就要提高他的成功率,以激發他的興趣。我請朋友把球的數量增加一倍,這樣兒子的成功率便提高一倍。於是,第一次打球,就全中了,兒子旗開得勝,樂不可支。

“從此他就很願意打保齡球,因為每一次他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覺。隨著兒子技術的提高,保齡球的數量逐漸減少,回到標準數量,兒子打保齡球也是百發百中。這時,兒子的自信心已經堅不可摧,沒有失敗的陰影幹擾他。”

父親的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兒子後來成為職業保齡球選手。

第二個故事:

在一個貧寒的家庭裏,一家人相依為命。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養活一家子,兒子也知道生活的艱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兒子眉頭緊鎖,鬱鬱不樂,顯得心事重重。

父親把一切看在眼裏,關切地問兒子,兒子怎麼也不肯說,他不想為難父母,後來才吞吞吐吐地說:“同學們都有自行車,隻有我沒有……”

父親沉默了,因為家裏實在沒有多餘的錢。

又過了幾天。

兒子驚喜地跑回家,對父親說:“爸爸,給我兩塊錢吧。我要玩轉盤遊戲,轉盤上有自行車。”

父親看著兒子渴望的眼睛,沒說什麼,把錢遞給了兒子。

兒子歡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頭喪氣地回來了。“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兒子憂鬱地嘟囔著。

父親意識到自行車對兒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轉身走了。

第二天,父親讓兒子再去試一次運氣。兒子有點遲疑,但在父親鼓勵下,還是拿著錢去了。這回,大喜來臨,兒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對父親說:“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車了,我是世上最幸運的人,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了……”

若幹年後,兒子事業有成,擁有了不薄的家產。隻是那輛自行車他一直保存著。

第三個故事是他的親身經曆,他說:

我的一個老同學來電話,讓我幫他教育教育自己的“逆子”,他連“兒子”都不願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