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順應個性,激發一顆天才心(2)(2 / 3)

這種現象的內在機理現在已被揭示出來了。

決定人聰明才智的是腦細胞交織成網絡的狀況。網絡越豐富複雜,傳達信息的功能越好,思維越敏捷,人越聰明。人腦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要靠叫做“突觸”的東西交織起來才能形成網絡,發揮作用。而突觸是在學習、用腦中激發、滋生、成長的。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旺盛期,是突觸滋生迅速構成神經網絡的最佳期。這個時期對孩子來說,真是一刻千金。抓緊這個時期進行早期教育,能幫助兒童建立起複雜交錯的神經網絡,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發展。

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有一種天生的內在的緊張的好奇心,如果不及時給以刺激,求知欲會被壓抑,使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動力逐漸退化。錯過這一時期,接受事物就要花費很大的氣力。

隻有少數兒童能成為神童。這應歸咎於許多孩子沒有受到合理的早期教育,智力沒有得到及時的開發,他們的發展潛力荒廢了。法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認為:“早期教育與其說是給孩子許多東西,倒不如說是不讓孩子失去許多東西更為恰當。”

總的來說,生下一個健壯的孩子,這隻是父母親走出的第一步,以後的路更長,事情更瑣碎,責任更重大。因為,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須擔負起教育者的重任。

那麼,如何實施早期智力教育呢?或者說,早期教育必須遵循哪些原則呢?

(1)無壓力原則。

孩子早期教育方麵的絕大多數專家認為:急於求成的父母或幼教人員,如果對孩子施加了超出他們承受限度的壓力,那麼孩子會厭煩學習,甚至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不聽話的孩子便會產生。

由於缺乏教育孩子方麵的專業訓練,父母很少能認識到兒童本身的局限性。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加上一些粗製濫造、毫無科學精神的所謂智力教育書籍的誤導,強製性地加大孩子的學習任務,語文、數學、音樂滿堂灌。這種壓力教育產生的後果已經受到了強烈的批評,各位父母隻要留心一些關於幼兒教育的書報,不難找到這類文章。

要給孩子鬆綁,就要倡導一種無壓力的自然教育方法。這一方法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從盧梭的《愛彌爾》倡導自然教育開始,經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自然教育觀念潮流。這是一種教育觀念的革命性變革,這種思想已開始從少兒教育向成人教育領域擴展。

(2)隨機原則。

這需要年輕的父母對寶寶的生理機能有一定了解,寶寶在學習中有興奮期和抑製期兩個不斷轉化的連續階段。隨機原則要求父母因勢利導,讓孩子來決定正確的教育時機。在學習興奮期,孩子會主動、自發地進行遊戲,學習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在此學習過程中會很專注、聽話,而且快樂,這是他學習天性的表現,勿須外人強加。而當孩子由興奮期轉入抑製期,他會顯得不耐煩、脾氣大,這個時候,年輕的媽媽要注意變換學習的內容,以新的刺激來吸引孩子,或幹脆停止學習,由孩子去自主活動。

孩子的興奮期和抑製期變化很快,如六月天一樣,說晴就晴,說雨就雨,而且興奮期和抑製期都不長,不能刻意要求小孩一定做多久。隨機教育,也就是細心觀察並捕捉有利的時機,就湯下麵,趁熱打鐵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和父母都很輕鬆,孩子能通過他喜歡的遊戲訓練得到教育。隻是這個時機的捕捉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細心。

(3)快樂原則。

這即是說父母和孩子在生活、教育中都應保持快樂的心境,以快樂的心情應對教育中出現的情況。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應快樂、溫和地麵對孩子。

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在發育成熟的過程中,經不起挫折,每一次批評、指責和否定都會使小孩的自信蒙上一層陰影。孩子最需要快樂、晴朗的天空。這個原則要求父母不要在自己的心情糟亂的時間教育孩子。在這個時候,寧可避開孩子,也不要拉長臉,或稍不如意就往孩子身上出氣。無緣無故向孩子發火,對孩子傷害最大,孩子是無辜的,他無法理解為什麼他會無故受批評。

這個原則要求父母提高自己的修養。要做好為人父為人母的角色,很不容易,而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又是神聖且意義重大的。還請天下父母好自為之,不可大意。

(4)強化原則。

在教育過程中,對父母和孩子而言,沒有比強化鞏固原則更重要的原則了;如果忽視了這一原則,有可能導致孩子討厭學習的不良後果。這原則要求父母對於孩子的長處、優點,要不斷表揚鼓勵,學習的內容要不斷重複鞏固,對於孩子的不良習慣也應用強化的否定來應對。這後一點許多父母都因“心太軟”而無法實施,結果是反而助長了孩子的不良習慣。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小佩特別喜歡吃糖,在他家,如果他吃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他會大哭且亂扔玩具,他父母覺得不好對付隻好讓步,久之,小佩抓住這個習慣而反複用之,無往不勝。而鄰居家小孩沙沙的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則首先跟他講道理,然後用另外的遊戲來轉移他的注意,有幾次他也運用了哭的方法,但父母堅持不與他妥協,最後他知道哭是無用的,吃糖的行為得到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