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他為什麼不想吃東西呢?原來那天晚上他夢見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正當他開始吃的時候,母親忽然出現在他的麵前。母親的身邊有一條很大的狼狗,它惡狠狠地盯著自己的食物,好像馬上就要衝上來搶他的美味。後來,母親還狠狠地罵了他,並讓那條大狼狗咬了他。
自此,每當他想吃東西的時候就會想起那條凶惡的大狼狗,所以他根本不敢吃東西,後來就慢慢變得不想吃東西了。
顯然,小約翰是無辜的。無論孩子有多大的過錯,教育他的方法有很多,選擇禁止孩子吃喝這種方法的父母真是愚昧無知。因為我們知道,對待成年人都應該就事論事,何況孩子呢?用無知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不僅不能讓他很快地改正錯誤,嚴重的還會影響他在其他方麵的健康發展。
在吃飯之時,應盡力讓孩子愉快地進餐。讓孩子愉快進餐有利於促進孩子身心的全麵發展。有些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得太少、太多或者怕孩子不會吃,在就餐時用全副精力對付孩子,這不行,那不對,挑這樣,揀那樣,無形中就給孩子造成一種壓力。久而久之,孩子把吃飯當成一種負擔,這不僅給孩子進食帶來影響,還給父母帶來多餘的麻煩。
鼓勵孩子在吃方麵的獨立性,讓他覺得吃東西不僅是一件重要而愉快的事情,還是一件他想做和能做的輕鬆自然的事情。特別是在很小的時候,如果孩子覺得手指方便,即使用手抓著吃,大人也不必去指責和訓斥他。
因為隻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食物,他完全不會挨餓,這適用於所有的孩子。孩子愛吃什麼,喜歡把哪些食物放在一塊吃都可由他自由選擇。隻要孩子沒有挑食或貪吃的表現,父母應盡可能讓整個進餐過程和諧而愉快,對他采用多提醒少斥責的方法,逐步培養他良好的飲食習慣。
比如,孩子邊吃邊說話,一般不要幹預他。但是,如果孩子特別愛說話,邊吃邊說話邊比劃,不但吃得慢,還吃得不專心,長期如此,會對孩子身心發育不利。這時父母可以適當阻止他。當然不是斥責,過分的斥責會影響他的進餐興趣。勸他少說話就可以了,不必完全禁止。如果完全禁止他說話,會使整個進餐過程變得死氣沉沉,這會影響他的表達願望和能力。
另外,孩子那種“有機會就吃”的習慣,不是出於天性,更多的是由於父母給他創造了過多“吃的機會”。
有的母親,孩子一哭,馬上就給他吃東西。這個方法很不好。絕對不能讓孩子吃東西無定時。那樣做的結果,會使孩子長大後成為無節製的人。
吃得過多,有害於孩子的健康。許多母親給孩子吃的糖果是有損於孩子的胃口的。女孩子愛嚼口香糖也是不好的習慣。
有的人曾說:“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為樂天派或是厭世派。”胃病能使孩子憂悶、不愉快、不幸福,胃弱者絕對享受不到健康者的幸福。有一次,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在外散步,乞討者到他跟前伸出手說:“先生,請幫幫忙吧。”這時,國王給他一些金子,並說:“餓漢,我很羨慕你。”我們不可以把孩子變成路易十五那樣腦滿腸肥的人。
消化不良使大人難受,更讓孩子難受。為了預防消化不良,最好在吃飯時能愉快地吃。
有些父母為給孩子加強營養,隻要聽說有什麼食品能強身健體,就不惜一切地為孩子買,毫無節製地灌進孩子的胃裏。
作為父母應該非常注意這一點,不要讓孩子隨便吃點心、零食。應該有固定吃點心的時間,並對此有合理的安排。
睡:寶寶睡得香,媽媽心裏甜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就寢習慣非常重要,它不僅能使孩子的發育成長有一個健康的基礎,還能使家長逐步解放出來。當你要一個一歲的孩子上床的時候,應盡量在房間裏多呆一會兒,讀讀書或自己做一些相對安靜的活動。不過,呆在房間裏的時間應逐月減少。
一旦孩子開始說話、啼哭,就不再是為了抗拒睡覺而是為了表達有意識的反抗和要求。為了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或將它維持在可控製的範圍內,讓孩子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就更為重要。
擁有良好的就寢習慣並不一定意味著每個晚上就寢時間都一樣。孩子並不是每晚都在相同的時間感到疲乏,相同的就寢時間也並不總是適合家庭的時間表。良好的就寢習慣主要意味著每天晚上保持基本相同的就寢程序,這會使清醒和睡眠間的轉換能夠平和而放鬆。
驅除噩夢:不要把孩子從夢中叫醒
不滿周歲的兒童每天14個小時的睡眠中有40%的時間是在做夢,每天全部做夢的時間為5.6小時。相對地,21歲的人每天8個小時的睡眠中,隻有20%的時間在做夢,每天做夢的時間為1.6小時。
正常的、持續的肌體功能如果對生命的維持沒有作用就不會出現,那麼做夢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做夢對嬰兒比對成年人重要得多?
普遍的理論是夢能夠幫助人們回憶白天所經曆的一切,尤其是嬰兒對此有強烈的需求。做夢的時候,大腦開始運用其情感和概念化功能,驗證它們探索生命的神秘性和模糊性的長處和短處。用這種方式,他們維持著自身的心理健康。
嬰兒剛剛開始發展個體的我,因此需要更為密集的做夢的時間。對於嬰兒而言,當生命的每一件事都還神秘和模糊不清的時候,做夢這種大腦的遊戲就特別新鮮,而且有著強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