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2章 後記(2 / 2)

這是一本在“寫作者”與“閱讀者”交流中完成的書,是在網絡環境下,才可能出現的一種獨特形式的書。就在書稿即將付印之時,新的“跟帖”還在繼續,因此,這還是一本正處在寫作過程中的書。

在所有收錄的文字裏,隻有一種屬於另類,這就是署名“山河”的評論。他叫山欽武,是我的表哥,一個正兒八經的農民。他雖然一生坎坷,卻時刻不肯停止對許多問題的理性思考。他曾經將自己對家庭教育的感悟書寫出來,在家裏的牆上辦出一個專欄,其執著的精神,令人景仰。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他不具備上網的條件,因此,在書稿初成之時,我專門送一份給他,希望他能對其中某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其後,便將它擇要收入書中了。

杜鴻科教授曾經教過中學,擔任過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2000年後,兼任教育部陝西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他對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關注和憂思,曾經多次感動和激勵著我。請他為本書作序,本意在於使每一位閱讀此書之人,能先聽聽一位有良知的老知識分子對中國教育的感慨和箴言。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侯海英先生,從我萌生寫書念頭開始,便是我的積極支持者。她不僅對本書的格式進行了精心地策劃,還逐句逐字地閱讀和修改了書稿。她在許多文章後的“跟帖”,也使得她本身就成為書稿的原作者之一。本書的責任編輯高峰先生,認真審閱了全稿,對文稿和眾多跟帖的文字作了精心地編輯加工和修改,他的認真態度和深刻見解,使得本書更加臻於完善。更讓我感動的是侯海英先生年近七十的母親和高峰先生的妻子都曾認真閱讀書稿,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田丹同學是我校美術學院的研究生,也是我教過的本科學生。她不僅是本書稿的積極“跟帖”者,還是本書插圖的繪製者。本書成書之時,她理應發享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

為了尊重所有朋友們的智慧和勞動,我努力地尋找各位網友的真實姓名,並公布在書後。對於無法找到真實姓名和單位的網友,我也將其“網名”公示出來,以對他們的參與表示真誠的謝意。

我雖然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但是,一部書稿竟然凝結了近百位朋友的心血,我覺得,這應該是緣了。

這是一本俗的掉渣的關於教育孩子的書,為此,我感到欣慰。

歡迎大家繼續來我的“博客”裏做客!別忘了我的“門牌號”:

趙克禮

20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