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2章 後記(1 / 2)

一本彙集著我幾十年從事教育工作的感悟,和近百名“網友”智慧的書就要出版了,回想起來,想說的話很多。

1972年,17歲的我有幸成了一名每月掙300個工分和3塊錢補貼的民辦教師,次年,我更榮幸地被推選為縣級先進教師。那時,我的老師樊忠厚先生,給我起草了一份“先進教師材料”,題目是《把一生獻給黨的教育事業》。這是一個長達一生的沉重承諾。如今,我可以基本放心地說:“我做到了!”隻是,我覺得改為“人民的教育事業”更為妥帖。

曆經十幾年的中小學教學磨礪,我雖然對中國基礎教育有許多刻骨銘心的感悟,但是囿於客觀條件,對很多問題的認識,仍然處於朦朧之中。1994年秋,我調到大學教書,對教育的關注也就更多地由“怎樣做”轉向了“為什麼這樣做”,對教育本質等問題開始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漸漸地,便有了一個願望,寫一本書,將自己對教育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2007年,凝聚著我20多年心血的《陝西古塔研究》出版後,這種願望就變得更加強烈了。然而,用什麼體裁來寫,寫些什麼,卻仍然感到很迷茫。

教育發展的曆史,可以遙遠到和人類曆史同步。在沒有文字出現以前,教育現象就普遍存在了,它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有了文字,特別是有了專門研究教育的人出現以後,它仍然廣泛地存在於民間,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幾乎所有的普通人,都有著了解更多教育知識的需求。然而,麵對教育的巨著和艱澀的專業術語,大多數人隻能無可奈何地望而卻步了。於是,寫一本給普通百姓看的、有關教育孩子的書,成了我最終的目標。

2007年8月3日,我在網絡上注冊了自己的“博客”,並開始了每日一篇的“教育雜談”。這些談論的話題,或來自我原來的觀察與積累,或來自於朋友們的即時提問,大都是家長或者老師普遍關心的、和教育相關的瑣碎事。

為了保證寫作計劃的實行,我給自己定了鐵的紀律:每日一篇,不許以任何理由空缺一次!為了這個自己對自己的承諾,我在外出開會的火車上寫完當天小文,下了火車就立刻登記有“寬帶網絡”的旅館,顧不上洗臉,先將文章貼出去。在走親戚的日子裏,我也是早上寫完文章,然後驅車幾十裏到縣城的“網吧”去發表。當100篇“教育雜談”寫完時,我如釋重負。

在這100天的日子裏,我並非完全自覺就能堅持下來,要感謝的,是那些拿著鞭子,像趕毛驢上山一樣催著我的朋友們。他們中有我的學生、家人、朋友以及許許多多不知其名的網友。他們的期待和鼓勵鞭策著我,也不斷為我提供著新的話題和思路,沒有網絡這種特定的形式,沒有這可以跨越時空的支持,寫100篇“教育雜談”也許是一個永遠做不完的夢。

在我開始回頭整理這些文章時,忽然發現,這每篇文章後麵長長的一串“跟帖”,是如此的可敬、可愛!這些跟在我的文章後麵參與討論的人。有我的研究生、本科生,也有素不相識的國家幹部、工人、教師、家庭主婦、中學生。他們以各式各樣的“網名”留言,有的讚同我的觀點、有的沿著我說的話題繼續深入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還提出相反的看法,和我一起討論。這些“跟帖”已經是我所寫文章不可分割的有機構成部分。於是,我決定將這些朋友的文字全部收錄在書中。這樣,一本雖然冠名為《關乎孩子成長的那些事》的書,就變成了由我牽頭,由眾多人共同完成的一部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