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古文化街:舌尖上的津味
作者:伍振
到了天津衛,想大致領略一番古味、文化味,最佳去處莫過於古文化街體驗舌尖上的津味兒了。天津古文化街位於老城東門外、海河三岔口地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也是天津衛最早的集民俗、宗教、文化、商貿為一體的老街。
走進古文化街,就像走進了曆史。紅燈高掛,古色古香的幌子迎風輕舞,“楊柳青”、“泥人張”、“崩豆張”的匾額詮釋著這條街很古很天津很文化。徜徉在那時光流轉的小巷,行走間,仿佛穿越曆史時間的長河。
獨特的天後宮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該稱“天後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彙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後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後的廟宇。舊時古文化街所在地——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是天津民俗中心和商業中心。天後宮也是天津人逢年過節趕廟赴會的集聚地。這裏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現已修複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這樣的說法流傳至今。事實上,天後宮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 ,公元1326年,坐東朝西,是天津市區目前最古老的建築,它的建立確實早於天津設衛築城。天後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航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故被後人敬為女神。元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後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政府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並在沿海城鎮建起天後宮。隨著漕運的發展,從運河和渤海而來的各地商人促進了天津的繁榮,天後宮的規模逐步擴大。以天後宮為中心的天津城市也開始擴展。
獨特的藝術氛圍
北口的樓匾題有“沽上藝苑”4個嚴整清秀的隸書字,標誌著這裏的街貌、店鋪、商品都帶有濃鬱的藝術氣息。“津門故裏”“沽上藝苑”,二字八句,對仗工整,恰似極好地一副聯語。
漫步古文化街仿佛置身其中,眼見彩幡高懸,青磚牆體古色古香,恍若隔世。商店的匾額楹聯特別精彩,那是數十位書法界名人的手筆;外簷的梁間,還有大量以古代民間傳說為題材的油漆彩畫。其構圖生動有典,形態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絢麗無比,風采迷人。
南口集珍閣簷下枋間畫的是《三國演義》,從最東一架梁枋是“桃園三結義”,接下去依次是“虎牢關三英站呂布”、“鳳儀亭呂布戲貂禪”、“三顧茅廬”、“當陽拒曹”、“甘露寺劉備招親”、“夜戰馬超”、“截江奪鬥”等八幅,從西蜀角度著重刻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忠義、英勇故事。對麵的梨園閣枋間也有畫八幅,畫的是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也就是相府小姐崔鶯鶯與趕考書生張君瑞的戀愛故事。從北邊的一架梁枋起依次是“張生驚豔”、“張生普救寺借廂”、“牆角遙見”、“崔鶯鶯夜聽琴”、“張生跳牆”、“書齋相會”、“拷打紅娘”、“長亭送別”。
此外,鄉景齋枋間的“化蝶”、“十八相送”;文運堂書店的“水漫金山”、“祭塔救母”;芸萃齋、印景軒、風來閣、石古齋的枋間畫的也都是《紅樓夢》中的故事。
古文化街無論建築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鬱的藝術氣息。漫步古文化街上已足賞心悅目;而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叢聚該街。至於中西樂器、藝術陶瓷、裝潢小件也都有專店,買上一兩件,固是愜人心意的事,而流連一番,或許也可以受到熏陶、啟迪,攝取到一些營養吧。
獨特的商業氣息
這裏還是中國最早的官辦鹽務衙門、最早組建的金融管理機構——官銀號以及天津最早的郵局,現在,“泥人張”、楊柳青畫社在此都占有一席之地,已經是天津當地最有特色的商業步行街。越過牌坊,一眼就瞥見“泥人張”專店,店內商品繁多,除了“泥人張”產品外,還有風箏、真絲手繪、宜興紫砂壺等。 名聲顯赫的“楊柳青”在文化街上也設有專店,店門前那巨大的彩幡,色彩繽紛奪目,教人看一眼就不能忘記。店內的經營手法也很靈活,除了銷售其有名的年畫外,還出售剪紙,甚至彩色立體照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