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的釀造,釀造出了哲學,工序又是如此複雜,可惜我不能在二郎鎮呆得太久,去看他們具體的操作,我能去看的就隻有去赤水河看水和去天寶洞看儲藏了。
赤水河其實並不大,隻是峽穀深,水清洌。在那個古鹽道渡口,我看到了最奇怪的岸腳巉岩,那些岩石沒一塊是平整的,坑坑窪窪,崢崢楞楞,又全是白色,正如一位詩人所說,白是鹽的顏色,白是水中燃起的火焰瞬間凝固,是一種死掉的光芒。我是坐了小船劃向對岸,搖搖晃晃,不忍心把手裏的樹葉遺在河中,也不敢用手去掬,怕手髒了那水,就是這水釀了中國最美的白酒呀,這就是酒呀!一時卻想,看那如火焰凝固的巉岩,才明白酒為什麼是水又是火哩。登上對岸,山坡上有一塊石碑,記載著這個渡口的曆史。原來這裏是古川鹽入黔的要道之一,自貢的井鹽船經瀘州順流下至合江,再從合江經赤水河逆流到了這裏,背夫要將貨物背到馬桑坪上船運到茅台。那時的二郎鎮鹽號三十家,每日背鹽過山的背夫不下二千人。正是鹽業運輸,促進了當地的酒業發展,赤水河的酒才流通到了各地。看著掛在半山腰的崎嶇小路,那是鹽道啊也是酒道。鹽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而酒呢,不論郎酒還是茅台,都是這赤水河所釀的,中國人誰沒喝過呢?
看天寶洞的那天,雨是不下了,天依然陰著,遠遠望著那蜈蚣岩甚是驚奇,整個山體分明就是一座座酒壇壇。走近去,天寶洞就在岩下,洞外青樹集匝,綠草繁密,風懷其中,鳥鳴不絕。洞口天然形成一個龍頭,龍身的脊紋竟一直布滿在洞頂壁上。天下的酒能儲藏在這麼大的溶洞裏聞所未聞,而這溶洞又如此奇特令人歎為觀止。洞內儲土製陶壇萬餘口,基酒數萬噸,排列整齊,陣式宏偉。以溶洞儲酒,為的是方便和省卻庫房建設嗎,引導我的人說你看看洞壁吧,洞裏光線灰暗,拿著手電照了,洞壁的四周全是厚厚的一層苔,再看看所有的酒壇上,也都是毛茸茸的。引導人告訴說,這就是酒苔,隻有在溶洞裏才有這樣的酒苔,正是這些酒苔之菌生生不息,和儲存的酒形成完整的生物鏈,才使郎酒的醇化、生香有了神奇的指數,成為白酒中的醬香典範。這簡直是神話一般的美妙啊,不管天寶洞是不是偶然發現,在洞裏儲酒是不是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二郎鎮偏就有此溶洞,在洞裏儲酒偏就有了區別於它酒的醇化、生香指數,一切都在說明著郎酒的神氣,郎酒是神酒。
沒來二郎鎮,總覺得郎酒是美酒卻名字起得怪怪的,來了二郎鎮,才知道以地名而起,正如茅台鎮產的叫茅台一樣,是多麼誠實和樸素。大凡好的東西都是素麵朝天直達品格的吧,茅台和郎酒它們就是以僻偏之地、樸素之名而成為國酒。中國在世界上曾被稱為瓷國、絲綢國、茶國,其實更應稱之為白酒國,那麼,白酒金三角區域是中國白酒的精華所在,而二郎鎮,將和茅台鎮一樣應該是天下名鎮了。
當我離開二郎鎮的那個早晨,立在赤水河的橋上回頭看著鎮子,又想起了那個老頭的話,是的,老頭的話說得好啊!站在這裏,北京是偏遠的,上海是偏遠的,所有的地方都是偏遠的。
20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