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信仰高歌
藝術長廊
作者:丁吉林
油畫《接見》
和之時,真之理,信之神,仰之光,穿千載,越萬桑。國之昌,豈可無信?民之安,怎能無仰?人淳樸,或清泚,縱使貧,亦寧康。追信之本,覓仰之宗。
這是我國軍旅著名畫家任鑒易在《中國信仰畫派論》裏關於信仰的精辟論述。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拜金至上、浮誇虛狂、奢靡享樂之風愈演愈烈。任鑒易對理想與信仰,善與德,貧與寧的闡述,似匕首,似投槍,重重擊中了中國當下的痛點。
一位書畫家,為何對信仰這般執迷?
信仰,是民族之魂
幾經周折,在北京萬壽路一處小樓,記者找到了著名軍旅書畫家、中國信仰畫派創始人任鑒易。
高高大大的任鑒易氣宇軒昂,一臉正氣。一番寒暄,記者直切主題。
“當下中國書畫界門派林立,多是以學術、專業或市場為導向的,您為何創立信仰畫派?”任鑒易略加思索回答:“信仰,是一個生存民族前行的動力;信仰,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社會財富得到了極大集聚,百姓不但解決了溫飽,而且開始步入小康。但同時,人們在享受著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時,我們的精神世界,卻日益貧困。文化藝術界也是亂象叢生。古今中外,文化藝術都是社會的風向標,價值取向的坐標。如果缺乏靈魂的負能量到處充斥著人們心靈,這個社會將會怎樣?更何談踐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信仰。中華文明之所以五千年延綿不絕,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能量滋潤著中華民族。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文明之根,信仰之魂。書畫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有力武器,書畫也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印記,優秀的作品,能夠鼓舞民族的鬥誌,引領民族前行。
“當下,我要高聲呼籲:中國書畫界不但需要盡情謳歌這個偉大的時代,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更應該旗幟鮮明的亮劍舉旗,重塑信仰!”
《七駿雄風》
任鑒易擲地有聲的話語,記者寫稿時依然清晰如初。
人是要有信仰的,任鑒易的信仰也許很簡單,那就是做一個時代和真理的歌者,而歌者的本質是弘善揚德傳遞正能量。正如托馬斯·阿圭那的箴言所示:“因其真理,故我信仰。”任鑒易在他的《中國信仰畫論》中這樣寫道:“富強如果是一個目標的話,文明才是人類的最高境界。”隻講經濟繁榮不可能振興中華,唯與文明同步才能真正實現一個民族的偉大複興。
我們正處於文化複興的時代,信仰就是一道穿越千年的真理之光。民族振興人民才能安康,信仰是民族的護身符。隻有信仰方可立國,文明之火才能點燃興邦之路。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信仰畫派畫什麼?
信仰是虛幻的還是真實的,關於信仰的藝術作品如何創作?任鑒易創立了信仰畫派,信仰畫派畫什麼?
當我們翻開《鑒易信仰書畫集》,豪氣和激情撲麵而來。
長城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寫照,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身影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古建築文化燦爛的一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任鑒易作品“萬裏長城圖”,烽火台在逶迤起伏的群山中扶搖直上,下麵的山巒堅如磐石,兩山交彙處雲霧繚繞,勁鬆鬱鬱蔥蔥。
屈原昂然“舉世皆濁我獨潔,眾人皆醉吾獨醒。”展其蒼涼之心,顯其高潔之骨。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文天祥丹心投國,名流千古,表現出浩然大氣的大寫人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關山月內吟此詩,信仰幾含垂淚痕。天祥曾過零丁洋,文山盡吟正氣歌;林則徐痛擊鴉片,捍衛民族尊嚴,又是別樣的大家風範。一幅幅具有民族氣節的畫麵,呈現在社會麵前,他們是為信仰而獻身的典範。
上通天,下觸地。幾千年來,中國文人始終在用自己的筆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任鑒易先生正是在為實現這一夢想而默默耕耘新時代的書畫家。作為中國信仰畫派的創始人、中國信仰書院的院長倍感責任重大。任鑒易對中國信仰畫院未來的規劃與發展也充滿了信心。如何全國布局,設計什麼作品,如何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打下的紅色江山一代代傳下去,如何讓中國書畫文化走向世界……任鑒易一直在思考。國防大學校長張興業說:“從‘鑒易信仰書畫集’裏看得出一幅幅蕩氣回腸的畫麵背後,書寫出了任鑒易的品格和對黨的忠誠,寫出了他對國家民族文化複興傳承的信心、責任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