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在監守自盜?(1 / 1)

誰在監守自盜?

資訊

作者:鄭渝川

2011年,影片《監守自盜》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這部影片通過詳盡的資料搜集,追訪了全球金融業巨頭、美國等國監管部門的官員,以及國會議員、財經記者、經濟學家,揭露和列舉了大量讓人觸目驚心的事例證據,充分說明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並不是之前所稱的“不確定性”,而是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學術機構等方麵精英人群“監守自盜”所催生的一次事故!

不該忘卻的紀念

《監守自盜》導演查爾斯·弗格森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曾表示:“這場源自大量欺詐的金融海嘯過去整整3年了,但至今仍然沒有哪怕一位財務總監被送進監獄,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更讓他失望的是,即便影片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普遍好評,但針對銀行家和瀆職官員的問責仍無跡象。相反,那些曾經一手造成或放大了金融衍生品泡沫危機的“肇事者”,這兩年還紛紛“重出江湖”,欺詐生意經改頭換麵的包裝後再度上市。更為嚴重的是,讓泡沫、風險、瀆職等問題得不到處理乃至基本遏製的政商勾結,迄今陰魂不散。因此,查爾斯·弗格森決定將影片內容改寫為一本內容更為翔實的圖書,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監守自盜》。

揭示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成因,揭露華爾街和美國監管部門的失職責任,市麵上已有多部優秀作品,也均被引進到我國內地出版,如:《政府與市場的博弈》和《自由市場的墜落》等。

需要反思的金融業

通過這些作品與《監守自盜》的比較,我們可以梳理出三條相互聯係的金融危機責任鏈條:首先,19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美國加速由工業資本主義向金融資本主義轉型,前所未有的高額回報讓冒險顯得特別有利可圖。金融業務的複雜化特別是金融衍生品的出現,讓金融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優勢,將風險轉嫁給客戶成為可能。這幾十年來,垃圾債券、杠杆收購、掠奪性投行業務都造就了一批金融新富,失敗代價和社會成本卻主要由美國公眾來承擔,這無異於對不負責任金融冒險的變相激勵。

其次,意識形態驅動的去監管化,成了裏根至小布什各屆美國政府的政策方針。羅伯特·魯賓、拉裏·薩默斯、艾倫·格林斯潘等是這一時期美國金融監管的代言人,在亞洲金融危機、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崩盤、互聯網泡沫吹破等一連串事件後仍然拒絕加強監管。

第三,美國諸多高校、民間智庫以及供職於政府監管部門、金融研究機構的專家,被華爾街投行“俘獲”,為金融冒險、去監管化開展了長期的公眾遊說。《監守自盜》書中揭露了在投行操縱下,一些經濟學家不惜篡改研究報告數據,並以虛假數據得出誤導性結論的案例。

相比於上麵提到的多本討論同一問題的優秀作品,《監守自盜》最大的看點在於,由於這本書是由紀錄片擴充改編而成,因而引入的具體事例證據更多,且敘事更為完整,有助於讀者更為清晰而具體地理解。查爾斯·弗格森在提及的事例中,都引入了對涉事投行高管、官員、經濟學家的對話內容,增加了全書觀點和敘述的公正性,也使我們得以從更加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場空前的“金融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