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激勵,從洞察動機開始(1 / 2)

激勵,從洞察動機開始

人生

作者:九州

研究:“權力欲強”更有領導力

人們通常認為:員工與組織的目標很吻合,就無須關注人的心理動機,績效自然形成。心理學家戴維·麥克萊蘭及其同事戴維·伯納姆卻不同意這種觀點。

他們認為,管理者在工作中有三種重要的動機:成就需要、權力需要和親和需要。根據不同的動機以及抑製力的強弱,可以將人分為不同的類型。那些具有很強的權力動機和抑製力,以及很弱的親和動機經理人通常是最優秀的,他們的直接下屬責任感更強,能夠更清楚地看到組織的目標,也更富有團隊精神。

究竟是什麼因素造就或激勵一個人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大多數人認為,是希望自己能夠更完美、更高效地做事情的成就需要。但事實上,由於致力於自我的進步,他們總是希望自己一個人包攬更多的事情。同時,希望及時地得到外界評價和反饋。然而,現實是管理者不能單槍匹馬地完成任務,並且由於授權他人去做,便不可能很快得到關於個人的反饋意見。

心理學家們對一些美國大企業的管理人員進行了研究,其結論顯示:公司最高層的管理者必須對權力有強烈的需要,積極建立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然而,這種需要必須加以引導和控製,這樣才能給管理者所處的整個組織帶來好處,而不是提高管理者個人的權勢。此外,高層管理者對權力的需要應該大於渴望受人歡迎的需要。

管理者需要“小野心”

古今中外,成功的“野心家”不勝枚舉。他們將權力發揮到了極致,他們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了他人和組織。可為什麼人們還是對權力欲望強的人頗有介蒂?答案其實很簡單,人們更喜歡像自己一樣的人,這也是管理者通常不願意與員工打成一片,而管理者之間卻常常有英雄間惺惺相惜之感的原因。因為相似的心理動機,易形成相似的價值觀、意識和行為,也自然更投機。

事實上,隻有對權力有欲望的人,才更易擁有權力,就像人們通常說隻有愛錢的人才更容易發財一樣。

李勇是一個企業的銷售主管。從業務明星轉型為管理者,他的職責發生了很大變化,他不能再參與一線的銷售,他的獎金和提成,完全取決於其下屬的表現。在李勇晉升半年後,公司開始了年中總結,而對李勇的考核和評價,卻差強人意,尤其是員工對李勇的評價超乎想像的低。在下屬眼中,李勇不願意授權,總是親力親為參與銷售(盡管他並不爭搶業績),因此對下屬的表現總是看不上,更是很少給他們獎勵或批評。這對於在讚美聲中長大的80、90後員工來說,沒反饋簡直就是天大的傷害。

上司找到李勇談話,他也是一肚子苦悶,員工不勤、不學、不動腦,還不如自己親力親為來得順手。而追根究底,上司發現李勇更在意自我實現和得到及時的評價。而為了實現更好的業績,他自然事必躬親,授權就相對較少,也自然造成團隊士氣低落,進入惡性循環。雖然李勇很賣力,但卻得不到上司和下屬的肯定,他自己也鬱悶。

顯然,李勇是成就欲望強烈,卻缺乏權力欲望的典型,他並不適合作為一名管理者。在現實中,這樣的經理人一定不在少數,甚至管理層都覺察不到他的“危害性”,不僅是對團隊,對於經理人自身也是一種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