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並悼念我國改革藍圖的參與者於光遠同誌
卷首語
驚聞於老日前駕鶴仙逝,不禁想起於老對自己心情常用的一句概括:亦悲亦喜。
悲的是於老多年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年春節將至時,都一定會給老朋友們飛鴻傳書。至少與我,已經連續25載逢春不輟……他在信中說的通常是一年來都做了什麼大事,如訪問哪些省市、編寫哪些著作等,晚年則經常會彙報自己的身體狀況,好讓朋友們安心(參見附文)。如今,僅僅還有不到一年,他就將高壽百歲,但卻就此人生止步——我和朋友們在春節再也收不到他的信了,豈非憾事!又豈能不悲?
然而,我喜的又是他老人家已屬高壽之年,曆經坎坷風雨,慨然走到99周歲,對於我們人生而言,又絕對是萬幸!絕對是值得羨慕的。更何況,於老所走過的這99年,以及他所做的那些不平凡的貢獻,對於我們的國家,又是何等的重要啊!
光遠同誌的告誡:“創新”時警惕“創舊”
說到這裏,我想後麵都稱於老為光遠同誌,以示尊敬。
光遠同誌的一生可謂光輝不朽的一生,坦蕩直言的一生,開誠布公的一生,同時充滿智慧,而貢獻卓著的一生。
光遠同誌一生思考不輟,著作等身。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時光用在了寫書直言上。雖然環境變幻莫測,但他從不隱藏自己的觀點。不論他的書,還是他的報告,內容涉獵都很廣,但不管是經濟理論,還是生活哲學,都是一看就懂,一聽就明,深入淺出,辭短意長。他從不保留半句真話,而且智慧的火花不斷,叫人看著、聽著痛快極了。
光遠同誌對我們的活動,從領導科學、科學學、交叉科學、戰略學,再到管理學,不論是學術性的還是實踐性的,都一直特別支持。任社科院副院長時,他曾積極推薦我參加社科院學部委員會,以便委員們更加了解管理科學。在他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每年的官產學懇談會他都幾乎一請便到,一到就一定會講話,而每次他講的內容都很具體務實,新鮮有趣,令人難忘。比如,他曾講:“什麼是企業家?就像一個小國的當家人。”在他最後一次參加我們懇談會時,他曾擲地有聲地提醒我們:“現在大家都愛講創新。這是對的。但是要注意,比我們無法創新更壞的,是我們反而能‘創舊’!”當時因為時間原因,光遠同誌沒能就他所創造的“創舊”一詞展開解釋。但是我後來由此感悟:當我們對一些現狀不滿意時,往往以為隻要改變了,問題就解決了,我們就進步了。其實不然,我們往往在改變中會忘記過去的教訓,重複過去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