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年學校科研速度明顯加快,獲立項的省、市課題85%由中青年教師承擔。2011年至今先後有3位青年教師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立項,實現了學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零的突破。機電工程學院教師肖波齊2007年三明學院工作,2011年在學校的支持和鼓勵下考入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先後入選2011年“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和 2014年度“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著力構建留才平台。作為地方院校,三明學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2014年製定《二級學院(部)對接三明各縣(市、區)開展服務地方與文化傳承創新活動工作方案》,廣泛開展校縣、校企合作,在服務經濟社會中構建特色學科,促進人才的培養。
校黨委書記曾祥輝多次帶領中青年學術骨幹走訪寧化、清流、永安等縣(市、區),找項目,送服務;劉健校長帶隊組織博士團先後三次赴三明地區工業園與企業開展合作、科技對接洽談合作,促進三明學院研究成果的有機轉化。現已與各縣區簽訂合作項目82項,項目資助金額770多萬,共有100多名教師參與其中。目前,三明學院已建成11個省級科技創新平台,2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14個校級科研創新機構,為高層次人才發揮才能提供平台。
以真摯的感情留人:營造師資隊伍發展的
良好氛圍
校黨委深知,光靠物質條件留人並非山區院校所長,但靠真情打動人心,這是每一個人都能辦到的。
領導率先垂範,成為高層次人才的知心朋友。校黨委明確提出要“帶著深厚的感情抓人才,滿懷熱情地聚人才,極端負責地用人才”。從黨委書記、校長到每一個分管領導直至中層幹部,對教師都抱著真摯的感情,在政治上關心、工作上幫助、生活上愛護,為高層次人才安心學校工作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學校建立了座談會製度,定期召開會議,認真聽取學科人才對學校提出的意見建議;建立每位校領導聯係2~3名專家學者的製度,主動加強與各類人才的感情聯絡,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2014年5月以來,學校推出“校長麵對麵”活動,進一步搭建了校領導與教職工雙向溝通交流平台。
尊重人才,大力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原為安徽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擁有博士學位的曹雲露教授2006年夏來到三明工作,2007年被任命為物理與機電工程係(2011年更名為機電工程學院)主任。在他的帶動下,機電工程學院的教學科研團隊初步形成,學科專業建設初具規模。曹教授也兢兢業業、無私忘我地為三明學院發展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在身患絕症的情況下仍然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曹教授的感人事跡得到了廣泛的讚譽,2008年“七.一”期間,被中共福建省委、中共三明市委、中共三明學院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08年,又入選“感動福建十大人物”。
力所能及,為優秀人才解決工作、生活上的後顧之憂。學校籌建初期,因地域劣勢,曾有2位高層次人才“孔雀東南飛”到蘇杭一帶發展。學校黨委特地派一位校級領導和人事處同誌到所在高校做思想工作,校領導真摯的感情,坦蕩的胸懷,深深感動了兩位教師,他們又先後回到三明學院,現已成為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資源與化工學院蘇教授,因家屬下崗造成生活困難、工作不順心,校、院領導了解情況後,主動介入,經過多方麵協調,正式調入學校實驗室工作。蘇教授就此打消原來到江浙高校的念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積極參與、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先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近年來,學校又積極克服資金困難,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努力改善教師住房條件,已建成青年教師過渡房1幢114套,改造青年教師公寓200多間。2014年春節前夕,三明學院青年教師限價房項目正式獲批,學校也成立限價商品住房項目領導小組,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切實解決學校部分教職工住房困難,為“拴心留人”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