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品”藍領:硬技能和軟實力一個都不能少(2 / 2)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的“金牌”教練杜東則看到了導致學生技能瓶頸的另一個“漏洞”——教學觀念。

這位曾多次赴職業教育強國德國培訓的教師清晰地記得,有一次去德國考察觀摩當地職校的課程,一位中國的職校老師“告了上課的德國教師一狀”——“因為他覺得那位德國教師把一堆設備丟給學生,什麼都不講,老師隻在一邊溜達著看看,他認為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在院長麵前打了個小報告”。

後來,德方院長向那位中國教師解釋,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能夠把學生的手和大腦充分動用起來,激發興趣,讓學生先自己琢磨,然後再針對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解答。

這個“小報告”讓杜東感慨頗深,如果老師的教學觀念是滯後的,一味想著灌輸式的“填鴨”,那又如何真正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呢?

軟實力應有的分量

連續4年讚助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與國內多家職業學校開展深度校企合作的中盈創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孫昕煒,最看重的員工素質就兩點:一個是專業技能,另一個是職業道德和素養。

在孫昕煒看來,員工的職業道德和素養是需要在學校裏就得到規範和加強的,“學校是其身心成長的黃金階段,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就算職業技能高,不一定是個好員工,以後自己創業當老板,也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這也是中盈創信與職業院校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培養電子信息行業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操作規範,讓他們在學校裏就形成規範的職業素養,“這對規範市場也會大有裨益。”

在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做了多年招生就業工作的張子桐,對企業如何看重學生的“軟實力”深有體會。今年該校的應屆畢業生早被“瓜分完畢”,其中不乏北京鐵路局、中海油、大眾汽車自動變速器有限公司等本科生、碩士生“擠破腦袋”想進的單位,甚至現在有150多名大二學生被天津地鐵“預訂”。

“很多都是企業主動跟我們聯係,想來招學生,除了有一技之長,企業普遍反映,我們的學生做事很有責任感,認真踏實,這些軟實力也成了學校的金字招牌。”張子桐說。

如何成就“精品”藍領

既有“軟實力”,又懂“硬技能”的“精品”藍領該如何培養?這已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並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不久前,習近平就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會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代表時發表講話,強調不僅要圍繞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社會公共服務要求和扶貧攻堅需要,培養大批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而且要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讓千千萬萬擁有較強動手和服務能力的人才進入勞動大軍,使“中國製造”更多走向“優質製造”“精品製造”,使中國服務塑造新優勢、邁上新台階。

要實現從“中國製造”到“精品製造”,一個清晰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是:走校企結合、產教融合、突出實戰和應用的辦學路子。

在“精品”藍領的培養上,去過全球1000多家職業院校、跟職業教育打了30多年交道的陳繼權認為,應該從企業的視角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並提出了“做學教一體化人才培養整體解決方案”: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負責引導,強調以學生為主的、基於工作過程和項目的主動學習,師生利用先進教育裝備技術和工具的教學。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大衛則開出了另一個“藥方”,借鑒德國“雙元製”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把職業素養注入專業教學當中。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學生到實訓場地來,從工具放置到材料使用,甚至身上的工裝,都應該有“一定的規矩”,並將其作為真實職業環境下應有的規範,“這也是職業素養的養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