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高職院校課程內容不合理和教學方法陳舊
在高等院校中人才培養的分類實質是通過課程的分類來實現的。同時,有些教師隻注重同學科的知識教授,缺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並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嚴重製約著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
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具體措施研究
(1)轉變思想觀念--以就業為導向
對於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是院校發展的一個重要製約因素,所以在高職院校各個體係日益健全的同時,也要著重考慮學生的就業率問題。因此,高職院校要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目前,畢業生就業已完全市場化。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確保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做到市場和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就培養什麼人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要求職業教育對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反映要快,對人才培養結構調整要快,對市場、社會需求信息要靈,就業渠道要暢通。由於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必須建立在職業屬性的基礎之上,它反映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符合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態度的要求,教學過程要以該專業所對應的典型的工作過程為導向,也就是要形成以作業流程為導向的模塊式課程體係。
(2)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麵對目前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高職院校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要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師隊伍是關鍵。第一、提高新引進教師的質量。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是比較缺乏的,在提高老教師教育水平的同時,還應該把握好新教師引進的質量關,從源頭上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第二,加快向“雙師型"教師轉化的步伐。在高職院校授課的教師很多缺乏在企業工作的鍛煉和經曆,理論基礎紮實,但是缺乏實際的實踐鍛煉。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完善教師培訓製度,設定專項撥款,經常組織教師參加培訓、在職深造。同時要有計劃地派一些專業教師到企業的生產第一線調查、學習,或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把學科的前沿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積極地向“雙師型”教師的方向發展。
(3)建立校企聯合並加強實訓建設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也是實現學校和企業雙贏的很好手段。但是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還不是很理想,沒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隻是停留在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表層上。在這一方麵學校應該加大力度完善校企合作的機製建設。實訓設施設備是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條件,也是目前職業院校需要加強的方麵。加強實習實訓條件建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投入問題。職業院校專業不同,實習實訓設施設備投入差異較大,可以根據不同專業製定不同的收費標準。按照教學計劃讓學生在校期間達到基本的實訓能力。
參考文獻
[1]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王豔君.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初探[J].遼寧高職學報,2005(3).
[3]延雪怡.試論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的區別[J].機械職業教育,2001(2).
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11]-JKGHAD -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