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各級學校是成才的搖籃(4)(3 / 3)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鬥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曆史。這個曆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鬥,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個曆史偉業,我們已經奮鬥了50年,取得了偉大的進展,將它最終實現,則是當代大學生責無旁貸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到21世紀中葉,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需要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生產力還比較落後,人口眾多而人均資源卻較少,國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2000年我國10萬人口中的大學生人數為500人,毛入學率為8%左右。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加快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具有專業知識和良好素質的大學生。在新的世紀,我國麵臨著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重任,要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建設法治國家,提高全民素質,推進民主進程,就必須培養大批既掌握專業技能又具備較高素質的各類專門人才,而大學生恰恰是這方麵的潛在人才。麵對社會迅速發展的客觀要求,越來越多的當代青年會加入大學生的行列,大學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的要求,使潛在人才成長為真正地對社會有意義的創新人才。正如江澤民同誌在慶祝清華大學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當代大學生所希望的那樣,“從20世紀進入21世紀,你們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一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將在你們這一代手中實現。你們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學到什麼樣的知識,具有什麼樣的能力,對祖國和人民的未來關係重大”。

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及其實質,最集中地體現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生產、貿易、金融和信息等方麵的全球化,其意義在於,各國可能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實行本國資源的最優配置,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效果。對於發展中國家,包括社會主義國家,要實行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不參與經濟全球化是毫無希望的。所以,參與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一種理智選擇,或者說是唯一的選擇。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既是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又是擴大對外開放,這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世界多邊貿易的體係中,在遵循共同的貿易準則和相關的法律條約的基礎上,中國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受到的衝擊和挑戰會更強。簡言之,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步伐明顯加快,國與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新科技革命是人才引發的革命,經濟全球化是人才的全球化,綜合國力的基礎在於人才。一個國家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就必須把人才資源的開發提到非常突出的位置。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麵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這不僅對大學生的數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大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技能、具備的文化修養及道德品質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當代大學生的成才目標

古今中外不同的社會和統治階級有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毛澤東同誌曾經將我國的學校教育目標概括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毛澤東這一表述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育全國人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