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各級學校是成才的搖籃(3)(3 / 3)

管理環境的變化管理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教學管理、管理方法、管理係統等方麵。①從教學管理看,中學基本實行學年製,學生必須讀滿規定的學年,修完所有的課程,考試合格後才能畢業。大學大多實行學分製,學分是衡量學生是否完成教學要求的標準,學生不受學年限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修滿學分後提前畢業,也可延長學習時間推遲畢業。②從管理方法看,中學時代,學校和老師對學生采取直接管理,很多事情都由老師安排。大學則更多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③從管理係統看,中學的管理都是通過班主任實施,而大學的管理則屬於“全麵管理”、“網絡管理”,學校各個職能部門都要參與,如思想教育管理、學籍管理、公寓管理、社團管理、課外活動管理等。

(2)環境變化中的新問題

環境地位改變,導致自我評價失調大學生中的多數人是中學時期的學習尖子、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老師的稱讚、家長的誇獎、同學的羨慕,使其自我感覺良好。進入大學後,新環境中人才薈萃、群星燦爛,使不少人在學習上乃至多方麵的優勢會削弱甚至喪失,從“鶴立雞群”一下子變成了“平庸之輩”。這種地位的變化和心理落差,會導致自我評價失調。

專業學習不適導致學習壓力增大有些大學生經過緊張的高考進入大學後極易產生一種滿足感,成天心浮氣躁,無所事事,或沉湎於網吧玩耍,出現心理上的“無目的狀態”。也有些大學生入學後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常常被氣餒、自卑、抱怨、後悔等消極情緒所拖累,學習十分被動,耽誤了大好時光。還有些大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中同中學相比往往產生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以上情況,導致一些大學生學習壓力增大,有的甚至因成績下降而退學。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導致失望、迷惘進入大學前,許多同學對現實社會以及大學生活了解甚少,對大學過於理想化或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過高的期望。一旦進入大學,就會發現許多不完善和不盡如人意之處。特別是近幾年高校擴招,不少同學在生活、學習、就業等方麵與期望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感到困惑、迷惘,容易產生失望感。

人際關係適應不良導致孤獨、壓抑中學生與人相處和交往的機會較少,經驗也相對較少。進入大學後,馬上麵臨結識他人、確立新的人際關係的過程。事實上,剛入學的大學生對新的人際環境的適應遠比對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的適應困難,特別是在與周圍同學的交往中,常常因缺乏經驗而不善交往,因擔心別人輕視自己而不願交往,因和異性相處而不敢交往,因性格孤僻內向而不會交往,等等,由此造成與他人難以溝通,感到孤獨壓抑,或發生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3)積極適應新環境為了盡快適應新環境,縮短適應期,掌握大學生活的主動權,青年大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麵作出努力:

客觀全麵認識自我入學之初,由於環境和社會角色的改變,對大學生的評價標準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單一的以學習成績評價人,變成了以學習能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活動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和素質評價人,這就對過去一些隻埋頭讀書而沒有其他興趣及特長的同學形成了挑戰。因此,客觀全麵地認識自我就成為環境適應中的關鍵一環。客觀全麵認識自我,需要正確地同他人比較和正確地對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隻有客觀全麵地認識自我,才能心平氣和地對待自我,以樹立對自己的信心,找準前進的基點和努力的方向。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大學生應該看到,自身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麵的不足是由過去的環境和依賴心理造成的。上大學後,應從頭做起,重新謀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要大膽實踐、不怕失敗、積累生活經驗,自覺主動地參與集體生活,學會獨立處理生活與學習中的各種問題。還可以在輔導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處理一些具體問題的正確方法和技巧。要堅持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成長。另外,還要注意向高年級優秀生學習,借鑒他們的經驗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