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置“家校聯係卡”
學校統一製作《家校聯係卡》,學生人手一冊,由班主任每月填寫一次,內容包括出勤、紀律、文明、衛生、行為等各項表現。
(2)重視家訪工作
規定各班教師家訪率,每學年達到100%,並填好家訪記錄表列入教師考評中。通過家訪,可以融洽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情感,為學校開展各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設立家長開放日
為了方便家長與學校領導人員的聯係,使家長更直接了解子女的在校情況,每學期定一兩天為“家長開放日”。在這一天,學校各項教育活動都向家長開放,家長可以與校領導商討有關問題,也可以隨班聽課、查閱作業或參觀學生活動。
(4)成立家長委員會
由校長負責,組成的成員具有代表性,應是在社會上有威望的學生家長。主要任務是:聽取學校的工作報告;研究學校對家教的意見和要求;發動家長幫助學校解決具體困難;對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優秀家長進行表彰。
(5)設立家長電話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話已進入城鄉普通百姓家。對於一些在外地工作或遠離學校不便來的家長,學校專門設立家長電話,及時與家長保持聯係,爭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溝通與家長的聯係,改善和促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總之,要堅持努力與探索,使家—校聯係工作逐漸走上規範化、製度化軌道。
大學教育與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環境的改變與適應
1.積極適應新的環境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溫馨如三月的春風,絢麗如夏日的花朵。新入學的大學生,剛剛脫離溫暖的家庭和高考前緊張的中學生活,帶著無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步入大學的校門。從中學到大學,生活環境、學習狀況、人際關係等都發生了變化。大學生應熟悉大學校園的生活方式,了解大學教育的規律,把握大學人際關係的要求,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當代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優良學風與高尚的道德情操,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創新意識,為承擔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曆史任務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和科學文化基礎。
大學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發展的產物。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就確立了科舉製度,設立了具有高等教育和研究色彩的“翰林院”。近代的大學出現在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後,是以科學文化教育為主的,如1638年英國的倫敦大學和1694年德國的哈雷大學。University一詞即“無所不包、廣博”之意。
從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可以說中學教育是以應試教育為主,而大學教育則是以專業素質教育為主。為此,中學教育以嚴格著稱,大學教育相對寬鬆自由。中學教育包辦一切,而大學教育則放開手腳,給學生以更多的自由和選擇。這體現在教育活動及相關的各個方麵。
(1)大學環境的新變化
生活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生活範圍等方麵。從生活方式看,中學生大多住在家裏,不少人擁有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飲食起居由父母安排,而大學是集體生活,凡事全靠自己處理,這種變化對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同學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從生活習慣看,氣候環境的變遷、飲食方麵的差異、語言交流的不適、作息製度的不同、衛生習慣的改變,都可能造成適應不良。從生活範圍看,中學生活領域較窄,基本上是“兩點一線式”,從家門到校門,生活的中心內容是學習,課餘時間很少,校園生活單一,而進入大學就如從“小天地”來到“大世界”,生活領域大為拓寬。
學習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學習任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麵。①從學習任務看,中學生的學習任務主要是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為升學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則是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標,指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培養各部門各行業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②從學習內容看,中學教育是多科性、全麵性、不定向的。大學則是一種定向的專業教育,教學內容較專、較深,且與各專業學科領域發展前沿接近。③從學習方式看,中學階段的學習,一般以課堂講授為主,由教師“領著走”,學生對教師依賴性較大。而大學學習強調啟發式,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專業實驗、社會實踐、畢業設計或論文等形式獨立研究問題,開展科學研究,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人際環境的變化人際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的對象、人際交往的方式和人際交往的要求等方麵。①從人際交往的對象看,中學時代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同窗好友、父母師長,尤其是班主任天天與同學見麵,生活學習樣樣關心,父母關懷細致入微。但到了大學,各地來的同學素昧平生,重新組成新的集體,大家生活在同一宿舍,性格習慣各不相同,常常難以適應;師生關係也不像中學那樣密切,而且遠離父母,難訴衷腸。②從人際交往的方式看,中學時人際交往較為單一,主要限於學習交往。大學生之間除了學習交往之外,還有生活交往、思想交往、情感交往,與此相應的形式有語言交往、活動交往、網絡交往,等等。大學生人際交往既是行為互動也是思想互動,各種形式的交往對於實現人的社會化、發揮人的才能、促進身心健康,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③從人際交往的要求看,中學時大多依賴性強,不善人際交往,再加上有父母的照顧和學習的壓力,對友誼的渴望不那麼強烈。進入大學後,客觀上要求大學生獨立主動地與各種陌生人交往,主觀上隨著成人意識的飛躍,對友誼的渴望增強,也促使大學生對交往的社會化需求急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