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開始教孩子們查字典了,媽媽特意給女兒買了一本新版的《新華字典》。字典原本被媽媽好好地放在了女兒的書櫃裏,可是女兒明顯對這本看上去不一樣的書很好奇,得知媽媽買了字典的那一天,她放學一回家就拿著它趴在床上看了起來。
後來,媽媽叫女兒去吃晚飯,她便隨手將字典往床上一扔,等到吃完了飯,她早把字典的事情忘到腦後了。
第二天早上,女兒臨出門前忽然想起來今天老師要求帶字典去學校,她連忙跑進屋子去找,可是書櫃裏沒有,書桌上也沒有。眼看著上學要遲到了,可字典卻怎麼也找不到,就在她賭氣一掀被子時,字典從卷成一團的被子裏掉了出來……
這天女兒放學回家後,媽媽好好給她上了一“課”,課程的內容就是“物歸原處”,以免再出現今天早上那種混亂的局麵。
“讀看畢,還原處”,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表麵意思是說,看完一本書之後不要隨隨便便亂放,要想著及時將其放回原處。而這句話更深一層次的意思則是在提醒孩子,如果在某個地方拿走了某樣東西,那麼,使用完畢後還要想著物歸原處,這樣才能避免他因為粗心亂放東西,而在下次想要再次使用時卻找不到。
有的孩子覺得這就是一件小事,不足掛齒,反正屋子就那麼大,不管怎麼放東西總能在屋子裏找到。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如果孩子一旦養成了習慣,那麼,他不管到哪裏都可能會出現亂拿亂放的情況,這不僅會使他自己下次再用的時候不方便,同時也會給他人帶來不便。
其實,“動物歸原”體現的是一個人細心的好習慣,這表明這個人想得比較周到,想得比較遠,他不會隻圖眼前一時的方便,而是想到了後期再續的方便。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養成動物歸原的好習慣,使他能規範和約束自己粗心的行為習慣。
別主動幫孩子“動物歸原”
可能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孩子前腳玩,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我們後腳就跟著收拾,一邊收拾還一邊嘮叨,說他不會物歸原處。其實,這哪裏是孩子不物歸原處呢?分明是我們的代勞給了他偷懶的機會,使他越發不注意這方麵的細節。可以說,孩子這種亂丟亂放的粗心表現,全都是我們慣出來的。
所以,我們也是時候“收手”了,當孩子將東西丟得滿屋子都是的時候,我們隻需要提醒他一句“請將東西放回原來的地方去”,然後就不要再多說多做了,而是要給孩子機會自己去將物品收起來。
我們這樣做還有另一個意義,那就是讓孩子體會一下自己的“物不歸原”所帶來的種種麻煩,這也是在給他提個醒,如果不想下次再遇到這麼麻煩的事情,那就最好在使用完物品時及時將其放回原來的地方去。
提醒孩子記住物體的原處在哪裏
很多孩子“忘性”大,有時候,他也不是不想物歸原處,隻是他拿東西的時候就沒有太上心,因此,就沒記住東西最初的位置到底是在哪裏,想要物歸原處也就不可能了。所以,我們要提醒孩子,要拿什麼東西時,一定要看好東西原本的位置在哪裏,確定好位置之後再拿走物品,等到時候再放回來時就能準確地物歸原處了。
關於物品的“原處”問題,這裏對我們也有要求。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要確定家中各個物品的位置,如果沒有十分必要的原因,最好不要頻繁地變換位置,以免讓孩子對物品的位置沒有確切的概念。尤其是孩子的東西,我們可以讓他自己來歸置,由他自己確定各個物品的位置。
告訴孩子“動物歸原”也需要靈活變通
有一段時間,媽媽發現兒子做作業時總是不停地開關桌子下麵的抽屜。有一天,她特意走過去一看,才發現兒子最近在學習幾何,需要用尺子畫直線,家裏有一把尺子一直放在抽屜裏。兒子要畫線的時候,就從抽屜裏拿出尺子,畫完一條線了,就立刻將尺子又放了回去。但他需要畫的線很多,所以,他才不停地開關抽屜。
媽媽問:“怎麼不等徹底不用的時候再放回去?”
兒子很認真地說:“動物歸原,我每用完一次就要放回原處,不然下次就找不到了。”
媽媽忍不住笑著搖頭說:“你啊,動物歸原也要靈活處理啊!這樣頻繁地拿出來放進去多麻煩啊!”
這個孩子很聽話,知道要“動物歸原”,但他的處理方式的確有些死板,反反複複地拿進拿出,耽誤時間不說,還容易打斷思路。
所以,我們應該教孩子學會靈活變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提醒他看看都需要哪些工具,讓他提前都找好,然後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就不用再去頻繁地找工具了。等到將所有事情都做完之後,再讓孩子將這些工具一件一件地放回原處,這樣才是既省力又省時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