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一旦某種觀點被多次強化,那麼,它就會在孩子心中生根。由於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周圍環境尤其是我們的判斷,所以,如果我們經常給他一些正向的暗示,那麼,他的內心就會形成一種正向的認知。
在培養孩子細心習慣這個問題上,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多給他一些類似“你很細心”或者“其實你還是細心的”這樣的暗示語,讓孩子發現自己原來還是可以變得細心起來的,這樣一來,他就會越來越細心。
女兒是個“小馬虎”,因為不細心,平時不管是做作業還是考試她總是錯誤連連,生活中做事也經常丟三落四。媽媽總是苦口婆心地說,但女兒的變化卻不大。
一個星期六,媽媽要帶著女兒去拜訪一位朋友。臨出門前,女兒忽然跑回各個房間將窗戶都關上了,媽媽問:“怎麼想起來關窗戶了?”
女兒回答說:“今天天氣預報說午後可能會有雨,我怕刮風下雨的吹壞了窗戶,還可能會弄髒屋子。”
媽媽趁勢誇獎道:“不錯啊!你很細心嘛!比以前有進步,這一點連媽媽都忘記了,你居然記得,值得表揚!以後做別的事情也繼續發揚啊!”
女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母女倆高高興興地出了門。
從那以後,媽媽驚奇地發現,女兒平時的“小馬虎”行為果真減少了一些。後來,媽媽又在幾次合適的場合下誇獎了女兒在某些方麵的細心表現,而女兒則變得更細心了。
這位媽媽的暗示就是一種正向暗示,借用某些事實來誇獎孩子的細心,肯定了她的做法,又給了她不斷努力的動力。
其實說到底,孩子都是喜歡受到誇獎的,更喜歡被人肯定,在聽到我們對他的肯定時,他就會積極地想要做得更好。相反,如果我們總是批評他粗心,那麼時間長了,這就會成為一個消極的暗示,孩子反而會覺得“我總是粗心,所以才被媽媽批評,看來我改不了了”,這樣的教育結果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可能有的媽媽會說,明明孩子很粗心,卻偏要誇他細心,這不是騙人嗎?當然不是。就如事例中的媽媽那樣,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去誇獎孩子,並給予他正向的暗示。
別太早給孩子下“粗心”的定論
孩子因為粗心而犯錯誤很常見,做作業少做一道題、考試時填錯了答案的位置、學習用品到處亂放、生活上雜亂無章……這些都是孩子粗心的表現。但難道孩子真的就是無論做什麼都那麼粗心嗎?
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孩子並不一定做什麼都粗心,他可能也會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出細心的一麵。如果我們發現了他細心的一麵,抓住這個時機及時誇獎他,沒準兒就能激發他想要變得更細心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