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馬虎圖,馬?虎?——必須正確麵對粗心這件事(1 / 1)

我們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個人做事草率、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馬虎”背後,有一個令人遺憾的血淚故事。

宋代時,京城裏有一個畫家,作畫隨心所欲,經常令人搞不清楚他畫的到底是什麼。

有一次,畫家剛剛畫好一個虎頭,正好碰上有人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的後麵畫上了馬的身子。當那個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的時候,他回答:“馬馬虎虎。”結果,那個人沒有要這幅畫。

於是,畫家就把畫掛在了廳堂。當大兒子看到這幅畫,問父親這是什麼時,他說是“虎”;而當小兒子問起時,他卻說是“馬”。

不久之後,大兒子外出打獵,結果把人家的馬當成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人家賠錢。小兒子外出的時候,碰上了虎,而他以為是馬,就想去騎馬,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並寫了一首詩:“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從此之後,“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畫家萬萬沒有想到,當初的漫不經心、馬虎大意竟落下了一個追悔莫及的下場,斷送了小兒子的性命。

很多孩子在做作業或考試時會因粗心而做錯題,在做事時會因粗心而出差錯,相信每位媽媽肯定都提醒過孩子“別粗心”、“要細心”之類的話。但是,孩子總是改不了粗心大意的壞毛病。其實,這與我們沒有正確麵對粗心這件事有直接關係。

很多媽媽雖然希望孩子與粗心徹底“絕緣”,但是在潛意識裏卻認為,粗心是一個大家都會犯的小毛病,誰還沒有因大意而出過差錯啊?再說了,孩子粗心又不是不會,他隻是這次疏忽了,當他下次認真對待的時候,他就不會出差錯了。如此一來,這些媽媽就會放縱、寬容孩子的粗心。

比如,當孩子不會做某道題的時候,有的媽媽可能會嚴厲地指責他:“怎麼搞的,連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真是笨死了!”當孩子因粗心而做錯題的時候,有的媽媽就會用相對緩和的口氣說:“下回一定要注意!”“怎麼這麼不小心呢,如果能再認真一點,不就做對了嗎?”可以說,相比孩子的“不會”而言,這些媽媽對他的“粗心”表現得更寬容一些。

正是因為媽媽的這種態度,才直接影響了孩子對粗心的認識,使得他無法正確麵對自己的粗心,對粗心帶來的危害更沒有產生足夠的重視。

比如,如果孩子因為某道題不會做而丟了分數,他就會很自責,覺得自己很無能,甚至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笨;如果孩子因為粗心而丟了分數,那麼,這種自我譴責的情緒就會淡化很多,覺得這是小問題,隻要下次注意就能避免。

事實上,與“不會”相比,“粗心”更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孩子不會做沒多大關係,因為不會是可以學會的,不懂是可以弄懂的。但是,如果孩子養成了粗心的壞習慣,就必定會給他的一生帶來嚴重的後果。

在前麵我們已經講到了,孩子會因粗心而影響學業,影響做事的質量和效果。另外,粗心的孩子還會給父母、老師或同學帶來麻煩,也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

媽媽從朋友那兒拿了兩張電影票,原本打算帶著11歲的女兒去看電影,結果因工作原因無奈取消了。於是,女兒就約了好朋友一起去看,並說好星期天早晨10點在電影院門口見。

到了星期天,女兒準時來到電影院門口,與好朋友見了麵。在準備入場的時候,女兒說什麼也找不到電影票了,著急地對好朋友說:“壞了,我好像忘記帶電影票了。”

“別著急,你再好好找找,是不是放在別處了。”

女兒想了想,說:“想起來了,我把它放在床頭櫃了。這怎麼辦呢?”

“肯定沒戲了,還是回家吧!”

最後,兩個人垂頭喪氣地各自回家了。

如果類似的情況接連發生幾次,同學或朋友還會相信他嗎?還敢與他共事嗎?估計同學或朋友都會選擇與他保持距離,以免因為他的粗心大意而再次給自己帶來不便或麻煩。

此外,看似小毛病的粗心也可能會釀成大禍。比如,父母不在家,孩子自己在家做飯,如果忘了關煤氣灶,很可能會導致爆炸,釀成火災;孩子一邊燒熱水一邊看電視,如果忘了燒水這件事,很可能會發生火災或爆炸;如果孩子忘關水龍頭就出門了,家裏很可能就會被水泡了……

孩子在13歲之前,正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好的習慣會使人受用終生,而壞的習慣則會產生長久的破壞力。所以,對於孩子粗心的問題,我們必須正確麵對,要采取科學、合理的辦法幫助他改正粗心的壞習慣。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想辦法引導孩子轉變對粗心的態度,提高他對粗心危害的認識。孩子隻有重視粗心這件事,才能在行動上嚴格要求自己,逐步做出改變,從而克服粗心的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