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包令的信就送到了新安縣城。在信中包令對雙方的衝突表示了遺憾,並對光複軍和平的善意表示了讚賞,另外也要求光複軍對俘虜提供人道主義待遇,最後他承諾在三天以內派出談判團。
等黃凡丁念完包令的回信,參加每天例行工作會議的幸存者們都笑了起來。英國佬服軟,這場仗基本上算是打完了,剩下的就是看外交人員怎麼把戰場的勝利轉化為實際的好處。談判的底線已經定下來了,一是賠償軍費,這個數額到底是多少財政部正在計算,物資的消耗,軍餉、撫恤金以及戰俘的夥食費統統要包括在內,相信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目;二是收回香港,英軍用武力奪回香港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相信英國人也應該明白這一點,不過管委會希望這一條能形成文字,也好為光複軍揚名,用滿清的喪師失地來反襯收複失地的光複軍的偉光正。其他諸如取消英國在華特權,取締鴉片貿易這些條款都是添頭。光複軍控製區就那麼大,列強的租界和通商口岸都還在“敵占區”,就算達成協議也是口惠而實不惠的東西。
不過開始談判了始終是好事,大家可以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工農業建設上來了。發電廠開始奠基,與之配套的運煤碼頭也開始圈地。另外,從前線回來的教三連僅僅休息了一天,又重新投入了在原時空收集物資的工作,要爭取把浪費的時間搶回來。
戰役結束,光複軍需要掃尾的工作還有很多。雖然醫療部門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是有三十多名重傷員死在了病床上,其中還包括一名幸存者。他是在進攻柴灣炮台時被榴霰彈擊中,造成胸腔大出血,最後沒能從手術台上下來。至此,光複軍在整個香港戰役中,包括兩名幸存者在內共陣亡一百三十三人。兩名幸存都已經是孤家寡人,管委會能給他們的也隻有死後的哀榮,剩下的一百三十一名土著士兵,在新時空都是有家有口的,對家屬的撫恤就成了接下來的工作重點。為此還由政治部牽頭,聯合民政部、財政部組成工作組,主抓這項工作。
龍崗區在兩次征兵工作中一共向光複軍提供了二百八十人的兵員,此次戰役**陣亡三十七人,發放陣亡通知單和撫恤金的工作就落在了兼職人武部長李維斯的頭上,他本來想拉幾個陪綁的,但區長齊士瑪等人都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了他。鎮區的烈屬已經直接被通知來區政府領取,每當一個家庭領過那張宣告親人死亡的文書時,無不是嚎啕大哭。到了這個時候,即使見慣了死亡的幸存者心裏也不好受,仿佛是自己把對方的兒子、丈夫、父親奪走了,所以沒人願意自己找不痛快,去旁觀一場場生離死別。
沒辦法,李維斯隻得叫上呂卿候,又從步七連借了一個班的士兵,用皮卡拉上人和幾百兩銀子就出門了。
呂卿候已經在區政府工作了一段時間,因為有文化,工作細心又肯學習,所以得到幾位首長的看重,出門都喜歡帶著他,也讓他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現代政府的工作程序和方式。雖然很多事情他都不明白,但並不妨礙他一直表現得兢兢業業,惟恐辜負了首長的期望。現在他的堂客在衛生所裏做看護,一家三口不僅有免費的食宿,小倆口每個月還有五兩銀子的糧餉。聽齊士瑪首長說,以後區上還要建公立學校,小弟可以去免費讀書,畢業後也能在政府裏謀一份差事。長期的顛沛流離,讓他無比珍惜現在的生活。
李維斯開著車先到了大鵬鎮,大鵬是全區僅次於龍崗的一個鎮,招的兵多,陣亡的也多,共有七人。李維斯先在鎮上找了鎮“人民代表”莊繼華,各鎮的“人民代表”平時就做些上傳下達的工作,既沒有監督政府的權力,也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充其量算一個傳聲筒,首長下來辦事還要鞍前馬後的跑腿,算不得是什麼好差事。莊繼華三十多歲,三代土著,開有一家雜貨鋪,小有家財,在地麵上也人頭熟吃得開,所以才被潘協慶推薦給了幸存者。
由莊繼華在前麵引路,李維斯帶著呂卿候,還在幾個士兵抬著裝銀子的箱子,先來到一家姓成的人家。成家有一個四十多歲,守寡十多年的老娘和兄弟三個,掛掉的是老二成二旺,今年二十歲出頭,平日裏遊手好閑,不務正業,又愛好勇鬥狠,差不多是周處一類的人物,所以征兵一開始,就被鎮上送“瘟神”一般送到革命部隊這個大熔爐裏麵來了。到了部隊後,成二旺還在一副散漫、桀驁不馴的樣子,軍事訓練也是打混,被關禁閉就有兩次,就他排長的話就是個刺頭。在進攻香港的戰鬥中,還沒開過一槍就被英軍的神槍手爆頭,稀裏糊塗就成了烈士。
看到突然來了這麼多官爺和軍爺,成二旺的老娘和兩個兄弟嚇壞了,以為成二旺又惹了什麼禍事,等李維斯表明了來意,三個人又都傻眼了。等了好一會兒,成二旺的老娘成周氏才悲嚎一聲,委頓在地,嗚嗚的哭了起來。雖說成二旺一天到晚隻會惹禍,但畢竟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就這麼一下子沒了,怎麼會不悲從中來呢!老三成細旺才十三歲,乍聞噩耗,也抱著老娘的腿痛哭起來,隻有成大旺默不作聲,不過眼圈也已經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