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回 《告粵省同胞書》(2 / 2)

當年日本人就打的“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旗號,陳建華借用過來也正好合適,檄文先否定了滿清繼承國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然後大揭滿清的黑幕和爛瘡,再曆數滿清對外戰爭一敗再敗,最後號召廣大同胞認清滿清的真麵目,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整篇文章文采飛揚,陳建華自己十分滿意,專門拿給方從則看了一下。方副主任看過之後,大加讚賞,稱此文“揚葩振藻,璧坐璣馳,徜徉恣肆,神完氣足,實乃曠古約今”,對這些讚美陳建華也就臉不紅心不跳的笑納了,反正宗方小太郎還要六年後才出生。不過大多數幸存者則看得一頭霧水,馬當歸指著這篇所有字都認識,句子隻有一半懂的文章問道:“我讀了十幾年書都看不太懂,廣州的老百姓能看懂?”

“老百姓看不懂不要緊,到時候自然有看得懂的人代為傳播。《文心雕龍》上說‘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意思說是說檄文的主體內容,要不就是表達自己的偉光正,要不就是揭發敵人的黑材料。自古以來,檄文都是要用賦這種文體來寫的,也就是駢四儷六的格式,這樣才顯得有氣勢,而且讀書人就吃這一套。在敵占區(指所有非光複軍占領區的中國國土)讀書人才是掌握話語權的人,我這篇文章拿出去,好歹可以掙點映象分,說明我們光複軍也是有文化人的,起碼比那夥信洋教的強。”馬當歸一個簡單的問題,引得陳建華

引經據典一大堆,還真不好挑他的錯。

“駢文倒不是問題,我們打敗了英國人,現在向廣東全省的老百姓宣傳我們的政治主張也算趁熱打鐵。”事關光複軍第一次正式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魏博之也談了自己的看法,“隻是你現在就報《告十八省豪傑書》的內容用了,我們以後北伐的時候你又從哪裏抄?”

“這類檄文還不好找,現成的有《中華民**政府討滿檄文》,後麵還有《討袁檄文》、《討逆檄文》,拿來改改就能用不著!”陳建華對此早有準備。?

除了《告粵省同胞書》,要投遞的還有一份給英國人的公函,因為光複軍還沒成立正式的政府,所以還不能叫照會(present-a-note-to)。這份公函以光複軍軍事委員會的名義通知英國人,光複軍願意就結束雙方的敵對狀態進行談判,希望英國駐華公使包令做出回應(因為香港已經收複,所以包令港督的頭銜光複軍是不承認了)。同時光複軍承諾暫時不對廣州采取軍事行動,也算表達了談判的誠意。公函的內容由管委會的成員集體討論起草,語氣盡量做到有禮有節,寫好以後由英文水平比較高的張浩天翻譯成英文,再用電腦打印出來,最由管委會主席黃凡丁簽名。因為沒有範本可以借鑒,眾人也不知道公函的格式對不對,隻盼不鬧出國際笑話就不錯了。

《告粵省同胞書》共一千多字,軍委會讓印刷所用70克的A4紙印了一箱也就是四千張,加上油墨的重量差不多有20公斤,倒是沒有超過“大黃蜂”的載重量。印好之後,張浩天用車拉到海邊,交給了空軍。

王裏接過這幾個特殊的“炸彈”,笑道:“我們第一次去廣州,你就讓我們扔這個呀!還不如扔兩個炸彈,也可以讓城裏的老百姓見識一下空軍的厲害。”

“中國空軍第一次去日本,也是扔的傳單,就一間飛機,炸彈也帶不了多少,還不如傳單覆蓋的麵積廣。再說了,有時間精神武器勝過炸彈百倍!”張浩天拍了拍傳單,“你們明天去廣州是我們光複軍第一次在省城亮相,一定要打響我們光複軍的名頭!好了,祝你們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