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回 龍崗(1 / 2)

第三營的進駐,正式宣告龍崗鎮被納入光複軍的統治範圍。

龍崗鎮,位於新安縣的東北部,是群山環抱中的一大片平地。東麵距惠州淡水縣城(今惠陽)30公裏,南麵與大梅沙隔著七娘山、清風嶺、打鼓嶂、封神山、梅沙尖等大大小小的山嶺,北麵距惠州城50多公裏,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新安東北的門戶。周圍還有平湖、布吉、橫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湧、大鵬、南澳9鎮(墟)。除平湖鎮是客家人與廣府人雜居的地區外,其餘8個鎮和龍崗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大鵬鎮原有清軍綠營大鵬協駐地——大鵬所城,雄踞於大鵬灣北岸。深圳又名“鵬城”,就是源於這座曆經600多年風雨的所城。“所城”是明代最基層的軍事單位。當時在新安建有兩個所城,一個是南頭的“東莞守禦千戶所”,也就是後來的新安縣城,一個就是現在的大鵬所城,叫“大鵬守禦千戶所”。

大鵬所城是一直到二十一世紀也保存得較好的一座古城,占地11萬平方米,東、西、南3個城門保存較好。城內主要街道有南門街、東門街、正街等,還保存有參將府、守備署、火藥局、左堂署、城隍廟等遺址和將軍第、司馬第、趙公祠、侯王廟、天**等古建築。沿著青石板路穿行於古街窄巷之中,兩旁明清風格的民居錯落有致,或小門小窗小院,青瓦蓋頂,或大門大廳大堂,雕梁畫棟,向世人展示著當日這座軍事要塞的繁榮。

這是一座不錯的軍事建築,可惜光複軍暫時沒有那麼多的兵力看顧,隻能任它繼續荒廢。三營選擇駐紮在地方在隱秀山北麓,這裏有一處湖泊,就是的後來的牛拗水庫,可以保障充足的水源。東北麵就是鎮區,步行隻需十分鍾。而且這裏地勢高,可以鳥瞰整個鎮區的情況,60迫擊炮完全可以覆蓋整個鎮區,是一個攻守皆宜的地方。

隨三營一同前來的,還有龍崗區政府籌備工作小組。作為遠離戰區的“大後方”,管委會決定把這裏做為基層政權建設試點,為以後正式成立政府積累經驗。

管委會副主任譚非做為工作組組長,親自來龍崗座鎮,畢竟他是幸存者中在體製內位置最高的。副組長齊士瑪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得到這個任命的原因是,他曾經是東莞某鎮政府的辦事員。起碼算是體製中人,有一定的機關工作經驗,因此也被內定為區長的人選。另外還有幾位負責財政、稅務、警務、農業等方麵的組員,都是一些小年輕,讓人懷疑工作組能否取得成效。

工作組目前還住在三營的軍營。軍營剛平整好地基,所有人都還住在帳蓬裏。因為這裏不是主基地那樣的絕對控製區,工作組的每個人都隨身帶有武器,出去辦事必定三人以上同行,而且還會攜帶對講機,遇到危險時也能很快叫來支援。

一大早吃過早飯,工作組的所有成員便開著兩輛皮卡前往鎮區,七連的一個排長帶了兩個班的步槍兵隨行保護。今天是召開龍崗及周邊十鎮代表全體大會的日子,也是幾位區政府領導走馬上任的日子。

會議的地點就在潘協慶的酒樓。酒樓昨天便停止了營業,一樓的大廳被布置成了會場,山牆上被掛上了一個直徑一公尺的國徽,這東西原來是掛在原時空某政府機關的門口的,現在經過清洗,重新上色,又在這裏煥發了第二春。國徽上方是一條紅色橫幅,上麵有“新安縣龍崗區政府成立大會”幾個黃色仿宋體大字。山牆下是一排八仙桌拚成的長桌,上麵被鋪上了桌布,後麵放上幾張太師椅,這便是主席台。

工作組一到,就開始最後的準備。齊士瑪仔細檢查著各處的細節,今天是他第一次以區長的身份在治下的老百姓麵前亮相,務求一切盡善盡美。帶隊的排長也安排士兵設置哨位,酒樓的前門後院都布下了警戒線。

做為主人,潘協慶在工作組還沒到的時候就開始忙前忙後。這段時間,龍崗在他領導的自治會治理下,市麵還能保持繁榮,其能力也讓管會刮目相看,於是他就成了重點統戰目標。工作組來龍崗這幾天,他也表現出積極合作的意願,這讓譚非很滿意,便在言語中暗示會對其重用。於是潘老板更是鞍前馬後的忙得不亦樂乎,清查土地人口,通知各鎮派代表開會這些事都辦得妥妥貼貼。

八點多鍾,各鎮的代表也就開始陸陸續續來到會場。這次每個鎮都按要求派出了三名代表,這些人都是地方上的頭麵人物,不是商鋪的掌櫃,就是中小地主。不過那些能在地方上呼風喚雨的一個都沒來,有良田千頃、家財萬貫的大地主不敢來,怕成為敲詐的目標;簪纓世家、書香門第的大家族不屑來,與“漢奸”會汙了名聲。工作組對此也無能為力,隻能指望加大宣傳力度,把更多的上層人物團結過來。當然,那些想要死忠滿清、與光複軍為敵的,管委會也不介意從**上消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