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邦天生一副圓臉,長期麵帶笑容,給人很和善的映象。身高179公分,體格健壯。海事學院畢業,一直從事內河航運,從業有四年,從水手一直做到大副。此時他身穿一套本白色的87式海軍軍官,掛著中尉軍銜,做為“香蜜湖號”的艇長站在登陸炮艇的駕駛艙裏,用望遠鏡觀察著海灣中那幾艘英國人的運輸船。登陸艇停靠在維多利灣西麵入口不遠處的一片沙灘,搭載的兩個排的步兵開始有序的下船,隨船運來的各種物資也開始卸貨,一些村民在士兵的帶領下把這些物資都搬運到了剛剛建好的陣地。
※※※※※
與此同時,站在軍營瞭望台上的查爾斯·斯托賓齊將軍也正用望遠鏡觀察著海灣中出現的奇怪的艦艇。“戴維斯,你認為那艘巡邏艇排水量有多大?”將軍向身邊的副官發出詢問。
“我想應該有500噸以上。不過看它的吃水好象很淺的樣子,我對這個數據也不是很肯定。”副官戴維斯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出生於普斯茅斯,做為一個漁民的兒子卻參加了陸軍。原本想著來東方獲取榮譽和財富,沒想到現在隻能和自己的上司呆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小島上。不要說那些前往中國首都的同僚,就是在廣州的那些正在花天酒地的同僚就夠讓他羨慕嫉妒恨了。本來他今天還想和溫特斯中尉一起去的,畢竟他來東方幾個月了,見過的中國人還沒超過三十個。香港島上的中國人不是被雇用的仆役就是打漁的漁民,一個個長得歪瓜劣棗、營養不良,這讓一心想尋覓一份異國戀情的副官先生不感失望。
“噢!上帝,它怎麼用那麼快的速度向岸邊衝,難道它可以開到陸地上去?”“香蜜湖號”的搶灘登陸行動在斯托賓齊將軍眼裏簡直要用瘋狂來形容,“快看!快看!船頭打開了,有人出來了。上帝!這些竟然用這麼大的船來做登陸艇!”
“看上去是個不錯的主意,問題是這船怎麼退回水裏?等漲潮嗎?”戴維斯這輩子見過的船大多是帆船,而蒸汽機輪船在他眼裏隻能算是玩具。“沒有帆,那應該是蒸汽機輪船。可是為什麼我沒有看見它的煙囪?”
“真是艘奇怪的船。”將軍再次感歎道,“它竟然是鐵的。”
“鐵的?”戴維斯也有些吃驚了,甚至是不敢相信。“中國人也會有這麼先進的東西?”雖然身為陸軍,但他對世界海軍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了解。近代鐵甲艦最早是由法國炮術專家貝桑將軍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麵對破甲彈的水平射擊,可以考慮在戰列艦上覆蓋一層180--200毫米的鐵裝甲。1834年,法國工程技術人員為了防止在舷側加裝鐵甲後造成的船體重心上升,撤除了上層甲板的火炮。這樣的設計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發展,逐漸也被改進。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列艦——“拿破侖”號,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列艦的先驅。1853年至1856年的克裏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裝甲戰列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所以他看到鐵殼船倒不覺得奇怪,覺得奇怪的是“難道中國人也開始建造鐵甲艦了?”
他不知道的是,在這個時空,就在明年,也就是1859年,法國建造了排水量5630噸的“光榮”號(Gloire)戰列艦。一年後,1860年,英國建造了排水量9137噸的“勇士”號(HMSWarrior)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外麵包覆鐵質裝甲,被視作世界上最初的兩艘蒸汽裝甲艦。
到了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北方海軍的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US**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閉的回旋式炮塔。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的“弗吉尼亞”號裝甲艦(CSSVirginia)之間發生了首次近代意義上的海上炮戰——1862年的漢普敦海戰。
1873年,法國建成“蹂躪”號戰列艦,該艦已廢除使用風帆的傳統,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戰列艦。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列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係統、錨泊係統、轉動裝甲係統、裝填彈藥、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列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線,攻擊力進一步增強。
1859年以後的內容是戴維斯副官不了解的,當然,大部分幸存者也不知道或者知道一部分,不過在1858年的南中國,看到這麼一艘先進的艦艇,而且還是中國人擁有的,不得不讓對中國人抱有偏見的將軍和副官驚訝。1858年5月的一天,光複軍海軍正式的登上了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