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光複軍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相信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人來幹擾光複軍的工作。至於廣州城裏的英法聯軍,根據資料上說隻有千多人,大部隊已經跟著額爾金去天津找麻煩去了。一千多拿破侖時代的軍隊,馬當歸還沒看在眼裏,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
新安本地現在還有戰鬥力的武裝就是各處的民團。相較於清軍,民團的戰鬥力和戰鬥意誌更強,幾年前天地會的起事就主要是靠民團武裝剿滅的。新安聚族而居的大姓都有自己的團練,隻是不是朝廷的正式編製。這些大姓關起門來自行其事,族長就象土皇帝一般,築堡結寨既防土匪又防比土匪更厲害的官府。馬當歸認為這些大姓雖然不會輕易接受光複軍的統治,但也不大可能主動攻擊光複軍,當然滿腦子忠君愛國思想的書呆子除外。“社情專家”陳建華也認同這種看法,雖然知道宗族製度是社會一大毒瘤,但光複軍現在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壯大,暫時還無力進行社會改革,隻能對其聽之任之。“推翻三座大山,任重而道遠呀!”“胖無常”感歎道。
申行時這邊也和一眾書吏聊得熱火朝天。方從則這個師爺專管錢穀,對刑名不甚了了,不過對本縣的民生經濟還能說個子醜寅卯出來。新安是個農業縣,雖然靠近廣州,但沒有多少商貿活動。新安原屬東莞,明朝末年,歐洲遠征艦隊東來,西方文化東漸,倭寇與海盜入侵騷擾,民眾生活困苦,而東莞縣治太遠,鞭長莫及,管理困難。深圳寶安南頭鄉民向粵督請求,朝廷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設立了新安縣,寓“革固鼎新,轉危為安”之義。並在東莞守禦千戶所的基址擴建,建立新安縣治,新安縣初建時,地域包括後來的深圳特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33971人。經濟上以產鹽,植茶,香料及稻米為主。
清朝初年,為防止鄭成功及明代遺民在沿海進行的抗清活動,以及倭寇海盜的騷擾,清政府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實行大規模的“遷界禁區海”。沿海縣份,內遷50裏。因新安縣有近三分之二領地被劃入遷界範圍,故又曾一度並入東莞縣。遷界之時,百姓骨肉離散,顛沛疏徙,死傷枕藉,哀鴻遍野,“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直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新安縣領地才全麵複界。土著居民大部分遷往外地安居。清朝采取免地租、送耕牛穀物等獎勵政策,大批嶺南客家人移民,使新安縣成為客家籍人士聚居之地。一直到21世紀,深圳還是以客家籍居民為主的勞作生息的地方。到嘉慶23年(公元1818年)經過多次招墾,新安縣居民已達225979名。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按照申行時的估算,1858年的新安人口算上隱戶應該不下五十萬。
新安縣各地區經濟發展的自然、曆史、社會經濟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也就存在地區不平衡,因而,城鎮化也相應地存在地區差異。如西部沙田地區(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因地坦、土肥、臨海,曆來是全縣經濟發達地區,也有利於多種經營,圩鎮規模較大,有西鄉、沙井、鬆崗三個圩鎮;東部丘陵山區隻有龍崗盆地較大,是交通和經濟中心,圩鎮人口超過一萬;福永和公明屬半沙田地區,觀瀾、布吉、坪山是中部或東部次一級的經濟中心,曆史上也是以交通和多種經營較發達而居全縣重要地位;大鵬雖然位於較偏僻的東南隅半島上,但卻是寶安東南的經濟中心;地勢較崎嶇,交通不便的中、東部山區,有石岩、龍湖、平湖、橫崗、坪地和葵衝等圩鎮。
時空穿越者們現在能控製的地方很少,除了縣城,就隻有向南一直到海邊這片土地了,也就是原時空的蛇口工業區。光複軍的計劃是在新安城到南麵海邊的中心點修建定居點,北方以縣城為防禦支撐點,而東、西、南麵環海,形成了天然的屏障。500多據有自動武器、迫擊炮的現代準軍人,以清軍的戰鬥力再多人也攻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