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書房辯論(2 / 3)

“鼠輩敢爾!”黃光周須發皆立,目眥欲裂。“爾等若傷趙教諭毫發,老夫必與爾等誓不兩立!”

方從則輕蔑的一笑,“已經晚了!”

“難道……難道爾等……”後麵的話始終說出口,黃光周眼中充滿了不信、不甘、憤怒。

“趙無延那老匹夫冥頑不靈,不肯順應大勢,已經被斬首示眾了!”

刹那間,仿佛被睛天霹靂擊中,黃光周整個人都麻痹了。隨後頹然的坐下,雙眼緊閉,好似昏了過去。嚇得黃小姐和黃安連忙圍攏過來,又是掐人中,又是撫胸口,黃小姐已經哭成了個淚人。

到底賓主一場,方從則也不為己甚,拱了拱手道:“黃先生飽學之士,自當明辨事理,日後何去何從,還請好自為之。”說完頭也不回就徑直出了書房。

※※※※※

就在黃方二人激烈辯論之時,一群人正圍在一台監視器前看現場直播。

看到方從則出了房門,馬進歎道:“這人也轉變得太快了吧?才半天時間,就變成我們堅定的擁護者了。”

“他上了我們的船,而且已經下不去了。”申行時指了指自己的後腦勺,“他現在隻能希望我們最後能成功,不然清軍反攻回來,他一定逃不脫抄家滅門的結局。想想解放前的那些叛徒,今天還是堅定的革命者,明天可能就成了最凶狠的敵人。”

“甫誌高從招了開始,就隻能盼望烤饅頭勝利了。”大威也表示讚同申政委的觀點。

“切!我們是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進步組織。怎麼能拿烤饅頭來做比喻呢!”馬進嗆了大威一句,然後不得大威反擊又擔心的說道:“如果我們殺了那個教諭的消息傳出去,那些讀書人豈不是要起來反對我們?還有我們的打扮,已經被土著歸入二鬼子一類了,這會不會引起老百姓的反感?”

“這個不用擔心。”做為政治思想工作權威人士,申行時主動出來給他解惑:“首先,我們現在主要依靠的對象的普通的勞苦大眾,無產階級據有最堅定的革命性。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也就不怕失去什麼,所以太平天國運動才會在短時間內發展壯大。而古代的讀書人做為統治階層的一部分,本來就會站在我們的對立麵,那個趙無延就是典型的例子。曾、胡、左、李就是典型的代表。所以我們需要用雷霆手段震懾住他們,讓他們不敢亂說亂動,這樣其中有野心的讀書人就會或被迫或自願為我所用。”

“偉大領袖說得好,知識越多越反動。”馬當歸適時插上一句,引起一陣笑聲。

“況且我們也並沒有真正的殺人,等到真相大白的時候,說不定還能拉攏一部分讀書人。”說話的時候,申行時目光投向扔在角落裏那個滿是血汙的人頭。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不是一個真的人頭,而是一個給學習美發的人做練習用的模型。紅色油漆畫成的血跡讓它麵目全非,再加當時恐怖的氣氛,才沒有讓大堂上的人發現破綻。

看到那個人頭,大家會心一笑。申行時拍了拍陳建華的肩膀,“關於第二點,還是讓我們的曆史專家來解答吧!”陳建華也不客氣,接過話頭說道:“清朝的老百姓比較排外,但絕對不愛國,也就是說他們不會為了我們是外國侵略者的幫凶這個原因來反對我們。在他們眼裏保家衛國是皇帝的事,是官府的事,隻要洋人沒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就對反抗侵略者沒有興趣。就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例,廣州三元裏爆發民眾抗英事件,後因被寫入曆史教材而廣為人知。但少為人知的是,在三元裏民眾抗英的同時,也有不少民眾成為英**隊的後援,組織成苦力運輸隊,冒著彈雨為英軍背送彈藥。就在清軍和英軍激戰時,眾多的小商販和無業遊民加入到‘漢女幹’行列中來。小商販隻圖賺錢糊口,而不會理會他們做生意的對象是誰。而那些一直處於社會最底層,向來受人歧視的疍民,這時也紛紛把蔬菜衣食賣給英軍。英軍在發動戰爭前即注意到了這些中國社會的內情,說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特別愛貿易’,而且‘絕不熱愛他們的韃靼統治者’,所以在戰爭中要‘盡量少與人民做對’。基於這一思想,義律一邊進行戰爭,一邊四處張貼布告,這些用中文張貼的布告總是說英軍的作戰對象是中國政府而不是中國人民,它們還讓廣州人去‘想一想現在他們中間的外省中**隊是不是真正的禍害’,試圖讓廣州人相信英國人是‘這個城市真正的保護者’。”沒理會一些人鄙視的眼神,他繼續侃侃而談,“而我們一真認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把由於和外國商人有密切關係的廣州十三行的商人定性為‘漢女幹’,他一到廣州就稱:‘本大臣奉令來粵,首辦漢奸,該商等未必非其人也。’聽到這樣的話後,大行商伍崇曜忐忑不安地去向欽差大人示好,說他可以把全部家產拿出來為一觸即發的戰事服務。對此,林則徐隻是輕蔑地回答,本大臣不想要你的錢,隻想要你的項上人頭。伍崇曜隨後被林則徐下令監禁,他在絕望中向北京輸送了大筆錢財,方得以獲釋。而從事‘漢奸’行為讓這些疍民、小商販和無業遊民得到了大大高於往日的銀錢收獲。林則徐禁止與英商貿易後,‘無籍遊民’偷運糧肉蔬菜可以獲得五倍於平時的利潤,所以眾人趨之若鶩,販賣鴉片則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對此,試圖消除‘漢女幹’卻收效甚微的林則徐隻能慨歎:‘本皆朝廷赤子,或為利誘,或為勢逼,陷入夷黨,情亦可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