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蘭特·羅素(三一學院)
伯蘭特·羅素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英國哲學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頗豐,他的數理邏輯、邏輯實證主義、自由教育思想以及和平主義思想曾引來各國學術界的極大讚賞。1920年10月12日至1921年7月11日,羅素應邀到來中國講學,回到英國之後,羅素在英國各大報紙發表了一係列關於中國問題的文章。1922年,他出版了《中國問題》一書,闡述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看法法,對中國的未來做了積極的思考。
恩內斯特·盧瑟福(三一學院)
恩內斯特·盧瑟福,原子之父,現代原子科學的奠基人。1895年考取大英博覽會獎學金,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學習,在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約翰·湯姆生教授門下當一名研究生。1989年,盧瑟福前往加拿大擔任物理學教授,他在麥克吉爾大學工作了9年,把原來無足輕重的物理係建成了馳名世界的物理實驗室。盧瑟福是20世紀初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一生發表論文約215篇,著作6部,培養了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頭像出現在新西蘭貨幣的最大麵值——100元上麵,作為國家對他最崇高的敬意和紀念。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三一學院)
丁尼生(1809~1892),生於英國林肯郡,出身牧師家庭,兄弟均有詩才,肄業於劍橋大學,詩作題材廣泛,想象豐富,形式完美,辭藻綺麗,音調鏗鏘。其131首的組詩《悼念》被視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優秀哀歌之一,因而獲桂冠詩人稱號。其他重要詩作有《尤利西斯》、《伊諾克·阿登》和《過沙洲》詩歌《悼念集》等。
艾倫·圖靈(國王學院)
阿蘭·麥席森·圖靈(1912~1954),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計算機之父。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二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係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圖靈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諸多貢獻,例如圖靈曾寫過一篇名為《機器會思考嗎?》的論文,其中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圖靈試驗。至今,每年都有試驗的比賽。此外,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
維特根斯坦(三一學院)
維特根斯坦(1889~1951)英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一。1912~1913年在劍橋從學於羅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奧軍中服役並被俘。1929年回到劍橋大學,同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1930年成為三一學院研究員,並在摩爾.G.E.的讚助下任該校哲學講師,1939年繼承摩爾在劍橋大學的教授職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動離開講壇到醫院服務。1944年第四次回到劍橋。1947年末到退休年齡就辭去教授職務。此後,在愛爾蘭鄉村專門從事哲學研究。1951年4月29日維特根斯坦在劍橋去世。
斯蒂芬·威廉·霍金(三一學院)
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