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7月 思考才能偉大(1)(1 / 3)

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窮的人。

——巴爾紮克

我並沒有什麼方法,隻是對於一件事情做長時間的熱情的思索罷了。

——牛頓

思考是開啟人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把握了這把鑰匙,便能開掘出豐富的智慧寶藏,就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享受思考的樂趣。贏得一切擁有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你能不能積極地思考,持續地思考,科學地思考。

將一半時間用於思考,一半時間用於行動,無疑是天才成功的捷徑。

7月1日 固守成見,隻能深陷泥潭

無法突破舊經驗的束縛,就很難有新的突破,也很難獲得什麼成就。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裏,籠子上麵掛有一串香蕉。每當猴子去拿香蕉時,馬上就會有冷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全會被淋濕。

起初有一隻猴子想去拿香蕉,水柱立即就噴了出來。其他的猴子也都上前嚐試,結果同樣被淋得一身濕。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抓出來,換了一隻新猴子。這隻猴子想要去拿香蕉,結果馬上被其他四隻老猴子阻攔。那隻新猴子不聽勸告,結果被打得全身是傷。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老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新猴子同樣的表現遭遇到了同樣的毆打,上次剛來的那隻猴子打得最有力。新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得很慘,最後隻好作罷。

後來所有的老猴子都陸續被換成了新猴子,但是大家都不敢動那串香蕉,它們都不知道為什麼,隻知道拿香蕉會被揍。

【劍橋箴言】

從“拿香蕉會被水淋”到“拿香蕉會被揍”,猴子的思維有了一個轉變。久而久之,誰也不知道拿香蕉為什麼會被揍,也沒有人會去追究這個問題,隻知道是一定的。陷入固有成見的泥潭,不敢再去嚐試新的事物。這不也正是我們人類的一種常態嗎?

7月2日 經驗不是真理

隻有心靈的改善,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

兒子要坐火車去倫敦。臨行前,父親鄭重地告訴他一些旅行的經驗。

“你上了火車後,先選一個位置坐下,不要東張西望。”父親告訴兒子,“火車開動以後,會有兩個穿製服的走來問你要車票,小心他們是騙子。”“是的,父親。”兒子又點了點頭。

“走不到10裏,會有一個青年來到你跟前,敬你一支煙。你就說不會,那煙卷是上了麻藥的。”“是的,父親。”兒子點了點頭。

“你到餐車去,半路上會有一個漂亮的年輕女子故意和你撞個滿懷,差點兒一把抱住你。那女子是個妓女。要是她逗你說話,你就裝成聾子。”“是的,父親。”兒子不禁有點驚訝。

“我在外邊走得很多了,以上並非我無中生有的胡說,就告訴你這些吧!”“還有一件,”父親又叮嚀道,“晚上睡覺時,把錢從口袋裏取出來放在鞋筒裏,再把鞋放在枕頭底下。”

兒子坐上了火車。他遇見兩個穿製服的人不是騙子,帶麻藥煙卷的青年沒有出現,漂亮女子沒碰上,第一晚兒子把錢放在鞋筒裏,把鞋放在枕頭下,一夜未合眼。第二天,他自己請一個年輕人吸煙。在餐車裏,他故意坐在一位年輕女子的對麵。火車離倫敦還很遠,兒子已認識車上的許多旅客了,而旅客也都認識他了。

那次旅行對兒子來說是夠快樂的了。從倫敦回來後,父親見麵問了情況。

“我看得出,你一路沒有出什麼岔子,你依我的話做了沒有?”父親高興地問兒子。“是的,父親!”兒子還是那樣回答。

父親得意地說道:“我很高興有人因我的經驗而得益!”

【劍橋箴言】

對於別人的經驗,要有選擇性地采納,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生搬硬套,一味地模仿,要實行“拿來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借鑒不是模仿,這才是不斷前進的動力所在。

7月3日 在思考中發現問題

智慧的可靠標誌就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問題。

課堂上,愛因斯坦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兩個煙囪工同時從煙囪裏爬出,其中一個是幹淨的,另一個卻滿身煤灰。請問,他們中間的哪一個會去洗澡?”“當然是那位一身煤灰的工人會去洗澡!”

愛因斯坦說:“是嗎?請你們注意,幹淨的工人看見另一位滿身煤灰,他覺得從煙囪裏爬出來真是肮髒,另一位看到對方很幹淨,就不這麼想了。我現在再問你們?”

有一位學生興奮地叫了起來:“噢!我知道了!幹淨的工人看到肮髒的工人時,覺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髒的。但是肮髒的工人看到幹淨的工人時,卻覺得自己並不髒啊!一定是那位幹淨的工人跑去洗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