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移動支付們,這是用戶付費項目。這塊天地目前看來,同樣是財大氣粗的阿裏係和騰訊係的天下。所不同的是,其他公司將可以借助O2O模式,以接地氣形式,輔助移動支付形成更多的支付場景,如何選擇和移動支付建立互通口,而不是自建一個全新的移動支付平台,將是未來的互聯網熱潮。
三是已經出現2年多但並沒有太多發展的眾籌平台,這是用戶投資和創業項目。由於缺乏較理想的項目,這個平台互聯網巨頭滲入較少,成長緩慢。但目前眾籌環境在國內已經得到改善。但在缺少創新產品的中國,使得國內眾籌目前更像是電視創業秀的網絡版。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無論互聯網金融在未來出現何種全新的項目類型,但其實際上都是一種宏觀的眾籌,即利用互聯網平台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吸引草根和屌絲參與其中,而非過去傳統金融更注重大客戶的形態,以聚沙成塔的形態,將小額資金變成一個長尾,從而形成互聯網金融的長尾效應,實現在理財和消費兩個方麵的核聚變。
互聯網金融本質沒變
互聯網金融必然對涉及金融的各個領域帶來極大的影響,隻是它依然逃不過傳統金融上投資、理財上的固有瓶頸。
之所以互聯網金融產品特別是投資理財類產品如此受到屌絲歡迎,這是在中國投資理財環境長期壓抑下的一個總爆發。在國內,普通人投資理財的渠道受到極大局限,而互聯網金融在投資理財上許下的收益率和安全性諾言,讓對金融完全業餘的屌絲們找到了自己的藍天,也極大地吸收了眾多社會遊資。但除了“散戶”聚成“大戶”,互聯網金融並沒改變金融行業的實質,理財投資依然是按照最傳統方式進行,隻是讓錢換了個儲藏櫃罷了。
而移動支付們則更悲催,在盈利前景尚沒有展開之初,它不僅不能像“各種寶”那樣空手套白狼,還要燒上數億元用打車應用來收攬用戶,靠“搶紅包”來培養用戶習慣。
在完全還沒找到自己定位和盈利模式的互聯網金融麵前,超高速膨脹的用戶規模和與日俱增的所謂互聯網思維的神話,其實就是一顆最為危險的定時炸彈,一旦出現金融風暴、國家政策調整或其他不可預知的市場風險,其可能瞬間就被自己聚集起來的巨大雪球所引發的雪崩所淹沒,更被人們的口水所淹沒。
畢竟互聯網金融還沒有自己的思維,它所采用的手段不過是將傳統金融的那些不為屌絲所熟悉的“套路”網絡化,而不是進行了創新。它較之團購、App等大熱之後跌落塵埃的互聯網項目來說,更幸運地碰對了中國大眾的心理,但它依然還是很像一個互聯網泡沫。陽光底下沒有什麼新鮮東西,對於互聯網金融來說,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