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用“激將法”刺激孩子改正缺點和錯誤(2 / 2)

首先,要了解孩子能力,確定適宜的期望目標。

激將法暗含著期望,這一期望應該是孩子經過努力能達到的。如果父母不考慮孩子的能力,用過高的期望目標來激孩子,會使孩子感到“可望而不可及”,那樣不但產生不了刺激的作用,還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甚至會使孩子產生消極退縮或對抗情緒,導致逆向反應。因此,家長運用激將法,必須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和能力範圍。在此基礎上,確定“激將”的期望目標。

有些家長對孩子“恨鐵不成鋼”,想用激將法,卻運用不當,結果名為“激將”,實為斥責,結果隻能事與願違。其實同任何教育方法一樣,激將法也應以誘導為主,使孩子在父母的激勵下實現家長期望的目標。這種成功會促使孩子自信心的提高,起著“自我激勵”的作用。經過若幹次小的進步的激勵,孩子就能取得較大的進步。

其次,研究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刺激”要適當。

每個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都是有限的。家長要給孩子適當的刺激和壓力,才能保證予刺激、壓力的強度和“內驅力”成正比,即所謂的“越激越奮發”,在這種情況下,壓力就變成了動力;相反,如果刺激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就會出現“越激越糟糕”的情況。因此,家長有必要考慮孩子的個性和心理承受力。

對自尊好強的孩子,父母可提出較高的激將要求;對自卑怯弱的孩子,一般不適合采用激將法,最好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即使使用激將法,也應該注意態度;對漫不經心,凡事無所謂的孩子,可以嚴肅認真地“刺激”一下,以引起他重視;對踏實認真的孩子,一般以誘導為主,不宜采用激將法。

最後,家長要把握教育情境的變化,選擇最好的時機來“激將”。

在不同的情境中,對孩子采用“激將法”,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有時能使孩子激動不已,奮發向上,有時卻使孩子“激而不起”或產生“消極反應”。因此,家長要靈活運用激將法。例如,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是不適合用激將法的,最好要給孩子安慰和鼓勵;當孩子得意忘形時,運用激將法可以起到震動、警醒的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經常和學生進行心理換位,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在使用激將法之前,想一想孩子會受到怎樣的刺激,保證“激將”教育的可接受性,發揮“激將法”的最大功效。

教子鏈接:

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男孩易受斥責影響,女孩易受頌揚影響”,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適當對男孩使用“刺激”往往會產生好的效應,而對女孩則宜多表揚、少批評。而且由於大多數女孩子害羞膽小,因此家長不宜在公開場合使用激將。即使使用,也應在語言上委婉一點。另外,運用激將法時,盡量不要使用橫向比較的方法。如果你跟孩子說,你就比不上隔壁的誰誰誰,本來想激發孩子,結果很可能打擊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