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批評相比,賞識更易令孩子接受。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所謂賞識,其實是一種激勵,它要求家長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並加以肯定和讚揚,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強化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從而使孩子反省錯誤,積極進取。
既然孩子那麼容易接受賞識,父母在這方麵就不要吝惜,而且應該在這個問題上開動腦筋去尋找和發現賞識孩子的理由。哪怕孩子犯錯了,做錯了事情,隻要你願意賞識他,都是可以找到理由的。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表現,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賞識不是絕對的,賞識不能脫離批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妨來一個配合,兩者將賞識和批評結合起來,給孩子良好的教育。曾經我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美國著名作家、劇作家巴迪,他8歲的時候,創作了第一首詩,但是父母看了他的詩後,一個說糟糕透了,一個說精彩極了,讓巴迪既受打擊,又受鼓勵。於是他帶著父親的鞭策和母親的激勵,奮發努力,終於創作出大批廣受讚譽的作品。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兩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卻蘊含了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精彩極了”是肯定、賞識和鼓勵,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博愛;“糟糕透了”是否定、批評和警示,折射出父親的理性和嚴謹。賞識和批評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要元素,賞識中帶著批評,批評中蘊含賞識,這是批評的至高境界,在孩子的成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賞識和批評,無論缺了哪一個,都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如果家長善於批評孩子,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批評孩子——用賞識的話語和行動促使孩子去反省錯誤,給孩子主動改錯的機會,使孩子自覺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當家長懂得將賞識和批評巧妙結合在一起來規範孩子的行為時,批評就會成為一種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教子鏈接:
表現再糟糕的孩子也有閃光的地方,孩子犯了再大的錯,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當孩子犯了錯時,父母最好不要順著孩子的心理想法去行事,不要動輒批評、打罵孩子,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問題,在批評孩子之前先問問自己:“我現在怎麼說、如何做,孩子會更容易接受?”這樣,父母就能看到孩子不良行為的另一麵,從而對孩子表現出寬容和理解,也能使孩子形成寬容的品格。